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关于留学申请的9大长线准备(上)
我永远相信奇迹的存在,但是我更加笃信水到渠成的力量。一切美好的结果都应该是符合事物自然发展成长的客观规律的。通过合理的长线规划,收获美国顶级大学的offer应该是一件大概率可控事件,因为我们其实遵循的是“按需定制”的生产原则来帮助打造学生背景,经历,视野和成绩。这样刻意的安排并非是要讨巧,事实上,这种长线规划着眼于塑造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对于不同学科领域的涉猎,专注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抗挫折能力,创新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协调组织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以及强烈的好奇心,同理心,爱心等等综合素质。当一个年轻人具备了如此多元的背景,经历和能力后,拿到顶尖学校的录取自然而然是一件正常的事情。结合多年来有效的经验,我认为长线规划着眼于两个维度来帮助学生做准备:时间维度 + 能力维度。
- 时间维度:学生从下定决心出国读书之日起到申请季开始之间所有的时间跨度:综合覆盖在校学习时间,放学及周末休息时间,以及寒暑假期时间。针对不同时间范围内,帮助学生设计出适合学生本人的指导规划。
- 能力维度:学生进入北美顶级大学所需要的各种综合能力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批判性思维,创新,书面与口头表达,团队协作和领导,关心他人与社会福祉,时间管理,挫折应对,心态调节等等。通过不同的任务和及时的沟通反馈提升不同能力维度。
时间维度的规划基于自身清晰的时序推演,比较容易理解;而能力维度的训练则植根于各种各样的任务和要求,以及即兴引发或者遇到的问题,通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面对各种挑战来提升能力。下文将我将对高一甚至初三学生的长线规划的理念和执行方案一一列出。
一. 在校课程规划:高中阶段的课程难度与学业成绩是申请大学时衡量学术水平的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指标。面对学校相对固定的课程选择,很多家长和学生通常的选择是全盘默认接受,殊不知,其实通过有效的课程规划,学生可以扎实的构建自己的学术履历,对于申请有莫大好处。
1. 美高:对于美高的学生来说,选课上面有很高的灵活度,除了每个学期固定的必修课外,选修课的选择也有很大的艺术。合理的选择学校提供的多元课程,不仅可以帮助自身探索不同领域以及强化学术兴趣,更可以打造亮眼的成绩单来赢得大学的认可。
一个我最引以为豪的案例是一个加州的学生,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高中阶段完成了14门AP课程,并且同时参与了共计20门AP考试,且只有一门4分,其他19门满分。这样的耀眼的经历并不代表他是书呆子,最后顺利斩获Harvard,Yale 和Stanford等等若干顶级学校的offer。让我们瞻仰下这样的成绩单。
2. 内高:对于国内高中体制学生来说,又可以分为大致两类。
- a) 传统高考体系:这部分学生在选课方面空间非常有限,但是也应该珍视机会,在方寸之间把握合理的课程规划。
- b) 国际课程体系:目前流行的IB, AP, A-Level等各种国际课程的选择非常多。从经验来看,IB课程的高分有相对比较明显的申请优势。AP课程体系相对A-level更加适合美国大学,也有不错的结果。
除了必修课程之外,通过合理的课程搭配,可以有效的拓展学生的视野,探索不同的领域,从而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才是选课的精华所在。
3. 非选课:除选课规划外,学校是学生时代生活场景的集中地,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和提高效率,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发展和推进与老师的交互沟通,增强彼此交流和信任的内容等等都是非学术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这些软性的指标和事件由于不像成绩单那么真实和震撼,很多时候往往被忽略,但是这也是申请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国内高中的推荐信很多时候由学生自行代写,采用国际课程的内地高中,美国高中的推荐信可都是实打实的外国老师亲自自行撰写,想替他们代笔基本没有可能。美国文化中虚伪的部分在于彼此之间的毫无吝啬的夸赞和颂扬,这种毛病在推荐信中也有体现。一个老师是“强烈推荐”还是“高兴推荐”有很微妙的差别,就像excellent和outstanding一样,很多时候另学生和家长摸不着头脑。
绝大多数华裔学生都比较内敛,平时不愿意多和老师交流,直到申请季开始时才记得和老师打招呼甚至发邮件,去跪求推荐信。然后就将这个事情事不关己的挂起了。殊不知,老师对于你的主观评价全部依赖于平时的点滴积累。你没有刻意的接触和留给别人正面积极的印象,他们只会中规中矩的评价你勤劳踏实头脑聪明这些所有华裔学生共有的特点。那么在数以万计的同样华裔申请者中,你怎么才能从同样都是勤劳踏实头脑聪明的人中脱颖而出呢?
二. 标准化考试规划:标准化考试的时间安排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每一个孩子不同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曲线,导致了不可能采取泛化的规划,必须独立设定。
- TOEFL考试不显示历史成绩可以多次考试,但寻求时间与经济成本的合理平衡;
- SAT或ACT考试次数必须审慎安排!原则上不应该超过3次。每一个学生应该随时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制定和调节SAT或ACT考试时间安排。既满足暑期学校等潜在需求,又要兼顾少考拿高分的目的。比如著名的UPenn宾夕法尼亚大学的LBW暑校,在申请时,基本上所有申请人的SAT分数都在2200分以上。
- SAT 2: 作为辅助性考试,从科目的选择,到考试的时间安排均有很多的安排空间,需要个性化定制。传统的数理化老三样不应该成为默认标准。而2门理科+ 美国历史或世界历史,也不应该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
- AP考试:同样作为辅助性考试,从科目的选择,到考试的时间安排均有很多的安排空间,需要个性化定制。同时因为复习AP科目耗时较长,且容易与日常课程相冲突,更应该合理规划考试门数与时间。虽然我们前面提过了20门AP的学神,但是也要注意,每年AP课程一大把满分但是最后申请结果不好的学生也大有人在。分析他们的遗憾,共性都在于过分关注刷分和课程学习,导致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备考,反而忽略了自己最真实的兴趣和初衷。
综合来讲,如何选择考试的时间,以及考试的科目组合,不应该是一个所有人无差别的方案,而应该根据每个人的不同学习状态,优势,进度等指标来合理设计选择。我曾不止一次的目睹每年10月SAT考试在香港造成的航班酒店爆满的情况,而考试人群数量的大增,势必会影响本次成绩的百分比排位,所以理性的家长和学生都应该及早的规划清楚考试时间,而不能随波逐流。
三. 课外活动规划:平时日常在校课程学习之间的课外活动不仅要保持深度与广度的均衡,更重要的还要结合个人情况,独立设定。
1. 美高:美高学生下课时间早,每日学校提供丰富的活动。但难点在于如何选择一些有价值的课外活动,避免陷入千人一面或者泯然众人的局面,同时不要过分追高,导致自己难以脱颖而出。活动的选择既要符合学校的现实条件,又要符合学生的个人兴趣与职业规划。综合多年的经验,我发自内心的不推荐MUN模拟联合国,因为太多前辈讲述类似的故事,绝大多数人对于这个活动已经没有办法讲述出任何新意了。相反,最近几年我越发观察到美国的Debate辩论这项活动,越来越多的贡献了杰出的申请人。综合分析,辩论赛背后的知识搜集,整理分析,现场的临时应变等诸多能力确实能够体现优秀人才的标准,毕竟不要忘记了,美国人民就是喜欢辩论,连总统都是嘴把式出身,一城一池的辩论拿下的江山。当然除了辩论还有很多好玩的美式活动可以供大家参与,这里由于空间有限,只举这么一个例子。
2. 内高:内地高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部分中学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那么此时他们面临和以上美高学生同样的处境。但是对于部分中学,基本不提供课外活动,此时需要发挥合理创造性去设计和主导一些课外活动。我辅导的一个山西的同学,当年脑洞大开,在学校高压的学习政策下,硬是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半真半假的设计和参与了一些课外活动,使得自己的经历丰富了起来,最终斩获Yale的录取。
当然课外活动需要遵循一个原则:重质不重量,独特不庸俗,一脉相承,层层推进。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回头专门探讨。
四. 寒暑假活动规划:长者曾经教育过我们要“闷声发大财”,但是绝大多数人的最终选择都严丝合缝的紧密遵循了古斯塔夫勒旁的《乌合之众》里的论断。在这个最需要个性化,和定制化设计的阶段,大多数人反而迷失了自我。2005年,我辅导了当时的一个女孩拿到了北京地区唯一的哈佛夏校录取,而如果今天你有机会去哈佛夏校观察的话,你会发现几乎半数都是中国面孔;当年的斯坦福的EPGY和著名的RSI数学夏令营,也越来越多的被吹捧上了天。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志向,爱好,特长,为何要统一的安排他们参与同质化的活动呢?
1. 寒暑假假期规划对于不同学生来说意义和作用很不同。学生由于个人兴趣偏好,专业选择,先天禀赋,家庭资源,现实条件等存在差异,应该综合衡量自己的SWOT分析后,再行决定适合的项目和活动。
2. 对于内高学生来说,由于普遍缺乏具备国际化背景,假期通常建议通过合理的活动规划,弥补国际背景缺乏这一短板。通常有两种选择:
a) 大学暑校:目前美国各个大学纷纷把暑校作为盈利项目,所以,选择众多,良莠不齐。比如哈佛暑校目前是非常不推荐的一个项目。我会精心掌握每一个学生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求,建议他们着眼于精挑细选某一门或者两门大学暑期有意思的课程,而非学校的名气。如果只是为了蹭个名气而去Duke参与一个微积分,或者心理学导论这种基础课,那么真不如宅在家里看几本书。之前一个深圳的同学,平时感兴趣与经济和环境科学,恰好在康奈尔大学的暑校找到了一门讲述循环经济的课程,这门课没有教材,但是教授经验丰富,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分析了循环经济相关的各种案例,这个同学极大的扩展了眼界,回国后,又根据教授提到的一个云南当地的循环经济的例子进行了实地探访和调研,最终打造成漂亮的文书,一举拿到了哥大的offer。
b) 假期短训营:目前美国各种假期短训营种类众多,从数学到工程,从商业模拟到领导力创新,甚至社会科学领域的课程都名目极其繁多。我也建议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精挑细选此类短训营。还是同样的原则,不在于学校的名气,而在于这个短训营的质量和内容安排。从过往经验来看,机器人相关夏令营种类繁多,但是良莠不齐。一些人文类学科夏令营明显近几年崛起,但是对于学生挑战非常大。此处强烈不建议,远赴非洲等不发达地区,参与艾滋病,贫困,饥荒等志愿者工作。这类活动在美国叫做servicetrip,其名声和影响力日式渐微,如果你有机会看到20年前的申请资料,那么这是典型白人中产阶级以上家庭的固定暑期活动,但是最近年来,已经基本被严重边缘化了。
3. 对于美高学生来说,国际化背景不言自明,所以假期的安排,不偏重大学暑校和短训营。相反我会通常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以及可能的专业倾向,参与一些能够在学术层面提升自我的活动,比如假期研究课题。但是,这种模式最近年份也有部分中国家长给玩坏了的趋势。国内各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实验室,课题组,充斥了各种中学生。当然这里面确实有部分同学可以受益,扎实的提高研究能力,然而大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刷简历而去。
4. 除了各种暑期课程和夏令营之外,寒暑假大块头的时间,我也会建议学生有时利用一些间隙或者零碎的时间,参与一些真正接地气的活动,真实了解我们社会的复杂和全面的构成,这个部分会在后面详细展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