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d school

最近一段时间有很多学生或家长咨询子女职业发展事宜,也就顺道的谈了很多研究生院申请事项,以及职业发展问题。想来我的公众号也有一段时间没有细谈这个话题了,今天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总结下,与大家分享一些人僧的经验,以便资瓷那些认真考虑长线职业规划的同学和家长更加清楚的了解未来可能的选项,以及针对性的做出一些准备。

美国研究生院基本背景

随着美国留学的低龄化趋势,家长们对于美国高中,美国大学越发的熟悉起来。但是对于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的设置和路径并不是十分清晰。

  • 简单来说,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分为两类:学术型研究生院 + 职业型研究生院。
  • 学术型研究生院最为常见的就是Graduate School of Artsand Science 和Graduate School of Engineering即文理专业类研究生院和工程类研究生院。 这一点和美本非常类似。
    • 当然除了常规设置外,有些大学还会根据自己的院系实力,开设单独的公共卫生研究生院,政府与公共管理,国际事务,新闻等等专门学科的研究生院。
  • 职业型研究生院更加丰富,最常见的就是商学院,法学院,以及医学院,偶尔个别学校还包括建筑研究生院或艺术研究生院。
  • 学术型研究生院通常提供两种学位项目: Master 硕士学位项目PhD 博士学位项目。这两种学位一般在不同专业领域都同时会提供,但是有例外,比如有些个别学校在诸如历史,数学或者经济学等领域,通常只设置PhD博士学位,而不提供硕士学位项目。
  • 职业型研究生院提供的学位比较复杂,最常见的MBA,JD, LLM等各自都有差异。本文暂不做详细介绍,留待以后专门讨论。
  • 学业时间:硕士项目与博士项目有极大差别。
    • 硕士项目传统上一般是两年,但是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校不断压缩硕士学位时间,所以出现了很多一年半,甚至一年的硕士项目。
    • 博士项目由于学科专业领域不同,以及最后的考核方式差异,平均毕业时间从5年到8年皆有可能。
  • 与中国的学士—硕士—博士项目的路径有差异,美国的博士项目并不要求申请人一定具备硕士学位,所以很多本科毕业的学生可以直接申请博士项目。
  • 职业型研究生院,尤其是商学院一般都会建议申请人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而法学院和医学院却对于本科直接毕业的申请人也会网开一面。  至于建筑或者艺术设计学院,坦率的来说,学生本人的作品实力是录取的唯一关键要素。

认真思考自己想要什么

这个问题是我对每一个希望寻求建议的学生都会提出的一个问题。最近一不小心发现,原来雷总也提出来这个问题:“你是谁?你为什么奋斗?”。一瞬间,我觉得我与雷总的距离又近了一些,当然仅次于上次和雷总对座交流。  一般来说,博士项目的申请难度要远远高于硕士项目,而录取之后的长期投入与辛苦付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提前预计好的,所以我会严格考察博士项目申请人。  至于硕士项目申请人,挑选的标准就相对没有那么严格了,毕竟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以及严峻的就业环境下,稍微给自己一些缓冲,更多的利用下研究生的时间找工作,甚至研究生学位抽签都是更好的事情。 可是名校的硕士学位,对于国内的大部分同学以及美本排名并非很高的同学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诱惑,所以,竞争也是比较激烈的。

奖学金

绝大多数博士项目都会提供全额奖学金,偶尔的奇葩项目,比如芝加哥的经济学博士,有可能第一年不提供奖学金,然后凭借博士生资格考试QualificationExam,筛选出来通过的学生才开始提供奖学金。 绝大多数硕士项目基本不提供奖学金,需要申请人自食其力,当然也不排除偶有天妒英才,斩获硕士奖学金。奖学金事实上是学校给予学生免除了学费,此外每个月给一定的津贴。不同专业领域,数额有很大差异,比如曾经有冷门人文领域全奖同学,每个月只有$1000刀的收入,但是EE的同学每个月有$3000+以上的收入。

关于博士奖学金,我曾经的合伙人,现在的币圈大佬有过一个精彩的论断:想象一下吧,拿了博士全奖,这意味着你不仅找到了一份5年内稳定的工作,并且这份工作每个月都会给你产生税后$2000~$3000多刀的收入,并且只要表现好,5年都没有失业的可能!

研究生项目申请的一般注意事项

博士项目:严格考察基础准备,以及过往研究经历

  • 基于严格选课的高GPA,除本科课程外,有实力选择研究生课程是加分项
  • 专业相关领域的扎实研究经历
  • 其他辅助支持性信息

硕士项目:考察基础准备,专业相关经历,实习

  • 选课 + GPA
  • 专业相关研究经历
  • 实习经历
  • 申请文书

专业跨度

通常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最为常见的选择就是本科毕业后直接就读学术型研究生院,一般就读的专业都与本科所学的专业有比较紧密的关联,这是最容易的操作模式,因为尽管在具体课程教学上有所差异,但是基本上,中美两国之间,对于同样一个专业的基础课大致相同。

可是对于偶尔一些特色的国内专业来说,就没这么幸运了。比如非常著名的“自动化”专业,这个中国国内典型的理工科专业在美国并没有直接对应,所以,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要么去抢CS计算机专业的Offer,要么去抢EE电子电气工程的offer,要么还要和数学系去抢Offer,总之比较苦逼。

一般来说,研究生录取委员会的人都是由教授组成,他们对于学生之前的专业课程有着相对明确的预期,而对于那些跨专业申请人来说,最大的难度就是证明自己有过目标专业领域相关课程的扎实训练。你如何说服CS领域的教授,你一个生物背景的学习经历,怎么与那些科班的学生拥有类似的数据结构,算法分析,数据库这些课程的训练经历呢?  除了MBA外,基本很少有专业对于本科学习领域没有要求,所以证明相关性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对于那些想要大跨度转专业申请的学生来说,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比如我当年指导过一个吉林大学学机械工程的女孩,成功申请了宾大的心理学专业。可是这种案例有其特殊性,很难复制。

研究生项目申请的指导方式

  • 短线

如果大三下学期完成了各种必须的课程,以及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相关经历,并且取得了GT的合适分数,那么剩余的日子能做的就是专心选校,以及打磨申请文书和简历了,如果是国内学生的话,通常还要打磨推荐信。  与本科申请有很大不同,研究生院的申请,通常都不太看重你课外活动的积累,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了,申请的也是研究生院,所以比较关注干货。  尤其是博士项目,吹牛虚的都没啥用,真刀真枪的讲讲自己之前学过哪些课程,取得了多少分,做过哪些研究,有什么的体会和收获。  此时,选校可能是比较重要的环节,同样是EE专业,甲乙两所学校可能在具体细分领域的教授研究方向差异会给申请人带来很多差别。

 

研究生院筛选学生时,也非常看重简历的描述。从整体格式到具体细节,再到表达方式,有着很多小坑,一不小心就容易掉进陷阱,导致申请材料不会被继续审阅。文书自然不用描绘其重要性,因为信息社会的便捷,很多人都听过学长学姐们分享的前辈经验,但是结合在自己身上,如何才能准确的表达出来,并且在一众申请人中脱颖而出,才是最为核心的。国内教授大多很忙,没时间写推荐信,所以,如何找到合适教授,并且构造推荐信内容也是重要的一块。大家都别装外宾,这个现象是很多高校心照不宣的秘密。

  • 长线

长线来讲,如果从大一大二就坚定了继续深造的决心,那么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准备的。

  • 选课:想学金融工程究竟是要在数学还是计算机领域加强准备?想申经济学,究竟是要在国际贸易领域还是行为经济学等方面加强实力?
  • 暑假科研:去Berkeley参加暑期科研,还是留在本校实验室?去Stanford做环境科学,还是去Duke做可持续发展?
  • 实习:是去500强企业的管理培训生?还是一家不是很知名的本地企业的生产一线?是去证券公司还是大银行总部?是去BAT还是小创业公司?

看似无伤大雅的选择,看似差别不大的决定,都会在后期不经意间释放出很大的能量,并且进一步影响我们的申请。

战绩

提到研究生领域的成果,那就更可以说是令人难以抗拒的开心了。

学校 项目 专业 注释
Yale Ph.D Economics 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
Princeton Ph.D Operations Research &  Financial Engineering 普林斯顿大学系统与金融工程博士
Princeton Ph.D Statistics 普林斯顿大学统计学博士
Princeton Ph.D History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博士
Stanford Ph.D Material Science 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博士
Cal Tech Ph.D Physics 加州理工物理博士
UPenn Ph.D Applied Economics 宾大沃顿应用经济学博士
Northwestern Ph.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西北大学工业工程博士
UC Berkeley Ph.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加州伯克利机械工程博士
UC Berkeley Ph.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加州伯克利电子工程博士
****** MORE 更多博士不再一一列举
Stanford M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硕士
Harvard MPH Public Health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硕士
Columbia MS Statistics 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
Columbia MS Financial Engineering 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工程硕士
Columbia MS Public Administration 哥伦比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
Yale MS Biostatistics 耶鲁大学生物统计硕士
Cornell MENG Electrical Engineering 康奈尔电子工程硕士
UPenn MS Systems Engineering 宾大系统工程硕士
CMU M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卡耐基梅陇电子工程硕士
NYU MS Mathematics in Finance 纽约大学金融数学硕士
****** 超级多硕士不再一一列举,不是说其他的Offer不值得展示,只是数量实在太多


总结

北美研究生院的申请,我真的是实在太熟悉了。毕竟从事这个领域已经十多年了,每每操作起来仍然会体会到纵横疆场的快意。与本科申请有很大不同,研究生院的申请是有一定固定的套路和模式的,只要识别精准对方需求的模式,并且按照对方的预期去组织你的材料,那么极大概率可以收获录取。当然博士Offer的获取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心力。可是越是模式化的申请,越有可能有很多潜藏的陷阱在里面。

  • 简历的简与繁到底应该具体怎么操作,才能既满足干货的质量要求,又不会显得絮絮叨叨?
  • 强调自己对于某个领域的热爱和专注,到底应该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 对于领域内热点和个人兴趣方向的把握,应该怎么与以往经历结合起来?这种所谓的拔高到底要不要?
  • 勤奋到底是不是一个值得描述的优点?
  • 到底应该不应该在文书里提到选择某个学校,或者教授的理由?
  • GT成绩有点差强人意,需要重考?还是需要简单解释下?GRE SUB考试只有89%怎么办?
  • 科研和学习是否是互相排斥?必须先学习打基础,然后才能开展科研?

我能提供的指导

  • 评估:申请人需要提供在校成绩单,个人简历,我会根据经验给出一个大致的判断分析。
    • 如果恰好申请人初入大学,那么还可以有更加充分的时间去在选课,实验室,实习等经历上给出一些建议。当然包括GT建议。
  • 选校推荐:结合申请人所在学校,专业领域课程和成绩,研究或实习经历,以及我过往辅导过相似背景的学生数据库样例,给出一个大致学校范围。
  • 简历指导:针对简历提供修改建议,使之符合研究生院的要求
  • 文书指导:结合申请人过往经历,组织各种材料并合理表达
  • 推荐信指导:针对国内申请人,会提供推荐信内容指导;但是对于美本申请人,更多的是推荐人选择,以及推荐人沟通事宜。
  • 面试辅导:不同项目的面试考察重点千差万别,专业学术能力部分只能靠学生本人平时积累,但是行为面试部分是可以准备的。
  • 套磁:从很早开始我便对套磁持有保留意见,尽管会提供指导意见,但是不会深度参与。如果申请人没有深度阅读目标套磁教授最近的若干篇paper,并且有相对深入的见解,那么强烈建议放弃套磁的梦想吧。

申请趋势

北美研究生院的未来申请趋势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 综合排名或者专业排名比较高的学校仍然面临着越发激烈的竞争,这里面当然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 人们对于综合排名的执念
    2. 专业排名靠前的学校就业优势相对比较大
    3. 美国就业整体形势不好,学生希望争取更多时间,以及加大H1B抽签几率
    4. 申请人整体实力上升:由于就业压力传导,很多学生很早就开始各种准备
  2. 普通的研究生院录取难度并不是特别高:事实上,单纯的来美国镀个金,混个学校的录取难度还是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