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花相似之 2019-2020ED-EA 申请总结
截至美国当地12月18日下午7点,2019-2020ED/EA录取结果基本已经公布完毕,部分取得的结果如下面所示:
- Chicago 1名 欧洲高中
- UPenn 1名 香港高中
- Cornell 2名 美高+国内中学
- NYU 若干名 美高+国内中学
- Boston College 1名 美高
- UIUC 2名 国内中学
- Suffolk University 1名美高
今年录取的同学背景差异比较大,分布比较广泛,跨越4个时区。无论是SAT还是GPA各自区间跨度都比较大。比如Suffolk大学录取的学生GPA将将过了2.0(总分4.0)。课外活动五花八门,不同学生在音乐,艺术,学术等各个领域都有涉足,当然大多数人参与的都是常规的各种无趣的活动。。。
文书话题更是五花八门,有人重新去寻找和发现自己的身份认同;有人描绘儿时曲折感人的成长经历;有人叙述自己对于艺术和美在不同阶段的追求和感悟;有人讲述历史人物与自己的奇妙关联;有人讲述像约翰纳什教授一样的“逃亡”经历;他们是非洲乡村学校建立者,VR社团建立者,故宫的实习生,篮球队的千年板凳队员,生活在哥哥阴影下的跟屁虫……总之,大部分文书都有一个共性主题就是:自我成长。
作为顾问,我为他们的阶段性成功而高兴,同时也不断反思,这些孩子一路走来的经验和收获。当然归根结底,他们的成功到底首先都是基于他们自己的优秀,顾问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其实,个体的求学经历包括申请结果本质上来说是一个非常私密的过程,与外界没有什么多大关系。但是处于这样一种留学指导商业竞争的氛围下,裹挟了青少年的好胜心,家长的暗自较劲,每一个人又不得不在同辈压力这个舞台中奋力展示。
与我一个多年好友交流时,我和他感慨,其实外界看到的所谓成功,其实大致可以分为2个部分:1. 我们的心血,创意,思考,付出等等确实有效的帮助到孩子成功;2.所谓的成功只不过是我们帮助那些原本就十分优秀的孩子到达了他们应该到达的地方。“偶尔治愈,常常缓解,总是安慰”这个医疗领域的金句,其实道尽了很多行业的真实状态。当然我也充分自信于自己的能力水平,不至于那么悲观。
绝大多数家长喜欢用SAT和GPA来厘定优秀与否,尤其喜欢以同校的学长学姐,或者同届学生为参考标杆。但是在我看来,这个指标太简单粗暴了,基本没有用。1580+4.0只能说明孩子学习能力还不错,但是对于其他很多方面,完全没有参考价值。由于标准化考试辅导行业的存在,以及结合国内的备考模式,其实达到一个标化考试高分,反而是最容易的事情。高GPA本来代表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我也观察到一些案例的高GPA背后完全是家长重金的维持和高压的推动。
相反,一个沉甸甸的奖项,一个很有竞争力的夏校,一个深入且持续的研究课题,一个扎实的工程项目,一场深度的阅读思考之旅,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这才是学生彼此之间差异化的地方。
写完了拿到 offer的学生,该写些文字给暂时没有拿到offer的学生,无论你是defer还是被脆拒了,其实这都是一件从概率角度来讲相对容易理解的事情。但是情绪上非常难以接受。我也一样,每次看到ED没有成功的学生,我也心理也非常难过,更难过的是也不知道怎么安慰。我们尽力控制了一切可以控制的因素,但是最后总有些东西超出掌控。
难过归难过,痛苦归痛苦,但是我还是希望你们能够振作精神,继续努力。人生是一条特别长远的路,一城一池的得失根本没有那么重要。何况,这个阶段只是初步结果,我们还有更广阔的常规申请的天地。
最后简单提一句,有可能ED,EA失败的学生和家长想咨询我是否有时间和精力指导RD。坦率的说,时间非常非常紧,如果你愿意分享你的材料,我可以快速扫读后给出简单的建议,至于接下来如何,只能随缘了。Commonapp 资料可以发送到nbvhg7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