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足迹
这几天看到一篇文章《李政道“弟子们”大团聚:CUSPEA走过40年》有很多感慨。机缘巧合,我曾接触并拜读过几位CUSPEA曾经的前辈故事,为他们的人生际遇起伏深深折服。于今天的少年学子来说,已然完全没法理解当年的前辈出国留学的难度和挑战,但是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却不应该被忘记。
China US Physics Examination Application即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于1979年提出。通过这个考试,一批批的中国的物理天才由美国名校资助进入学习。10年间,这套特殊的留学制度共产生900余名优秀物理学子,他们年龄差距悬殊,生活阅历迥然,但是相同的是大家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刻苦努力,一起推动了中国和世界的科技交流合作。李政道先生改变了一代中国精英的命运。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的留学生可以报考TOEFL, SAT, GRE,GMAT等标准化考试,然后便捷的使用网络系统提交申请,在那个年代,这些全都不具备。所以,CUSPEA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CUSPEA中最为被当代留学生了解的便是搜狐创始人,毕业于MIT的张朝阳博士。关于CUSPEA的具体细节,大家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和各种文章。本文想讲述与CUSPEA另外一些历史尘封的往事,这些往事的细节可以参考新语丝网站朱学渊先生的《回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自费出国留学潮的兴起》这篇文章。
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中国,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正处于凄风苦雨的境地。那个年代的特殊环境,造成了青年学子特别关注理论研究,无论是“基本粒子理论”还是“哥德巴赫猜想”。 1978年,在高等学校恢复招生后不久,教育部和科学院分别部署大规模招收研究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就在此时诞生,这个学校和在合肥的“中科大”没有隶属关系,彼此独立。首届入学的研究生有800多名,年龄,经历,出身成分千差万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是由中科院副院长严济慈先生担任。学院授课的都是当时国内的顶尖学者,如彭桓武先生讲理论物理,谈镐生先生开设流体力学,黄昆先生授固体物理,邹承鲁先生上分子生物学。李政道先生在这所学校也讲授“统计力学”和“量子动力学”,并从这所学校招收了很多优秀的CUSPEA学生。郭永怀夫人李佩女士,任“研究生院”外语教研组负责人。她本人也是是四十年代的进步青年,受业于康乃尔大学。学校还招聘了一批外籍英文教师,当时的外籍教师均是一群理想主义者,其中包括著名的美国女教师Mary Van de Water.
科学研究,教育学习势必涉及交流访问。而当时国力积贫积弱,普通百姓更是刚刚解决温饱。即便是一张机票也是横亘在很多人面前的巨大的困难。出国留学的费用问题更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老师也是为了攒半奖之外的费用才开始兼职教英语。
由于复杂的手续,高昂的费用,最早的留学生基本都是政府公派,但是享受政府全额费用支持的留学生毕竟名额紧缺,于是CUSPEA成为了另外一条渠道。但是无论是政府公派,还是CUSPEA毕竟解决的名额还是十分有限,大多数学子仍然无法实现自己的进一步深造理想。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来自美国的外教Mary Van de Water女士,大胆向几个同学传授了申请美国大学研究生入学的门道,结果一试成功。不出数月,近百名同学从各个美国大学获得了助学金。
CUSPEA1981年全国前五名合影,正中为文小刚(当年CUSPEA第一名)
于是一个“自谋出路”的群众运动一轰而起;又不出一年,数百名同学飘洋过海。开明的校方也一律不加阻拦,美国大使馆更绿灯大开,基本没有拒签。等到1982年,北大清华等诸校同学亦循此道。北风南渐,此风传到上海,已是几年以后,早年的中科院研究生院同学已经在做博士后了。这几百个自谋出路的同学,不仅在人数上相当于政府一年派出之总和,出国后在学业上也大展风采,博士资格考试轻车熟路,都有傲人的基本功夫,美国各校倍生好感,从此对中国学生大门洞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所开启的留学潮,就此在全中国磅礴兴起。二十年多来,数十万华夏学子走向世界,无数学成者留居各国,无惧优胜劣败,立足科技,创业从商。如今世事逆转,当年的“外流人才”,一举领来了国际资本、现代技术和先进思想,邓小平先生的“走出去,引进来”的理想,却以一个未料的方式实现着。
从新聚首时,很多当年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同学都认为这所学校所开启的留学潮,是中国思想解放历史上的一件不可磨灭大事,特别是Mary Van de Water女士的贡献,是值得为之树碑立传的;没有她的努力,这个潮流的到来,可能要推迟数年之久。
然而,Mary Van de Water女士却揭出了一个“秘密”:当时,她注意到了中国政府在派遣留学生方面的包办无效倾向,因此她向李佩女士提出,可否向同学们介绍美国大学招收研究生的办法,并且鼓励大家自行办理申请手续,争取美国大学研究院的奖学金;但她又担心这些同学,可能会受到校方的不当处分。深谙国情的李佩先生,亦知其“法”之可行,及其“罪”之难当。于是由李先生出面向更高级别领导请示。天时地利人和终于在历尽浩劫后重新播撒到这片土地,在院方领导的默许下,破败的校舍里涌起了不可阻挡留学潮,开启了一个时代的序幕。
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和太太李佩女士
当然一个时代的到来,都不可能完全是由个别人物造就的。我们今天重点突出Water女士的功绩,也不能忽略那些悲悯良知,远见卓识的老师和领导,以及全体学生勇气和实践,才共同创造了奇迹。
今天的留学生们可能无法理解手工填写一份纸质大学申请表格的经历,也不能忍受动辄月余的海外来信,甚至懒得从厚重的大学名录中寻找一点点有用的信息,然而这些就是前辈们所走过的路。阅读早期CUSPEA成员出国后的学习和工作历程,更可以感知他们艰苦而乐观的生活与学习。正是在一代代早期前辈的铸就的坚实基础上,新一代的学生才有了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感谢这些做了默默无闻的先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