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推与被推
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定期的会贩卖焦虑,而在准备留学的家长群体中,这种焦虑也会定期产生,传播,激化,平静,然后又会开始一个新的周期。
每每看到家长努力推动孩子,或者孩子打了鸡血一般的自己推动时,大家都会认可并被良苦用心和辛苦付出而感动,同时也被积极昂扬的斗志和心态所鼓励。诚然,这是我们社会前进的动力。但是,当看到家长过分干涉孩子学习和日常生活,或者孩子自己承揽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挑战时,这种推动,无论是外力还是内力,都会让人唏嘘不已。
接触过太多的学生和家长,也目睹过无数成功和失败的故事,今天我想讨论一些政治不正确,或者太过冷峻的真相,目的还是希望大家面对惨淡的事实后,坦然的接受自己。
1. 孩子中小学在校学业成绩决定性的因素是基因。
全球范围的科学家,经过长期并且大量的实验,研究,观察,分析得出了结论:小学和中学的学业表现至少有超过70%的因素是基于学生个体基因的。注意,此处的基因并不指代智力,这个研究也不是说有些孩子先天就很聪明。除了智力之外,一些非认知能力,比如专注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性格,健康等都会对学业产生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在中小学期间会产生极大的作用。
2. 基因也有可能出现突变,或者表达差异。
如果整个社会都是龙生龙,凤生凤的模式,那么未免也太小瞧自然的力量了。基因在传递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变化。不然,岂不科学界永远被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之类的大家族持续占领了?科学家的父母有可能是文盲,并且科学家的子女也有可能学习很差。父母良好的教育背景大概率会带给子女在学校里成绩的优异表现,但是并不意味名校毕业的父母一定会收获一个学习成绩拔尖的孩子。均值回归是人类社会的自然定理。
3. 环境因素很重要
承认基因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认同那些陈腐恶臭的优生学理论,或者生物决定主义,比如基因的重要性作用决定了人的命运。其他因素,比如环境,也会起到比较大的作用。长者都教育我们,一个人命运啊,当然要考虑自我奋斗,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孩子所处的环境相对简单,无非是家庭,学校,老师,朋友。和睦的家庭关系,良好的学校环境,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业的表现。不用思考,仅仅站在校园外看看东北部寄宿高中,再对比下破产城市底特律的令人绝望的公立学校,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然的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但是通过前述科学家的研究,这种学校和家庭因素最多也就对于学习成就表现起到25%的作用。此外,家庭环境总是在不经意的地方去更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比如,一个家庭是否有阅读习惯,当然这里不是微信阅读那种打卡。
4. 天赋
有些孩子在特定的领域有天赋,比如音乐,体育或者绘画,那么这个孩子也有可能在学习成绩方面,没有那么强。如果忽略孩子的优势领域,而是默认并且接受学校系统内统一的价值标准,那么很大程度上是浪费了天赋。难道郎朗需要SAT考满分吗?
5. 外界辅助因素贡献
无论是课后辅导班,还是私人教师,又或者是大量重复练习,这些额外的付出,确实能够对孩子在学业上的表现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辅助贡献越来越弱,因为课程难度的提升本身带来的是复杂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思维的要求。这些外界的辅助因素在小学阶段重点考核重复,细心等因素时,会显出作用,但是越到后期,占比越来越低。此外,越是大量的补习,强化,训练,反而越削弱孩子的自我学习的能力。
6. 中小学成绩并非一切
很多家长和孩子过分焦虑中学成绩表现,主要是担心能否进入一个好的大学。然而,这里面又有多少人仔细去分析并且定义什么是真正的好的大学?USNEWS这个美国商业机构每年都会推出的排行榜,难道是世间唯一的标准吗?顶尖院校难道真的适合每一个学生吗?即便进入公认的顶尖大学,孩子一定能够适应那种氛围和环境吗?即便也可以适应,那么一定意味着后续的成功吗?人生是一条长远的马拉松。中小学阶段的表现至多也就是赛程前面的四分之一。好的起跑固然很好,但是并不意味着持续的领先。
父母真正应该关注的:
1. 培养良好的习惯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喜欢看书,但是从小长到大的过程中,家长们又有多少人主动并且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呢?有的家长抱怨孩子学习习惯不好,那么在孩子小的时候有意识的帮助他/她建立起好的学习习惯了吗?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今天孩子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其实早在很多年前便已经积累了下来。只是很多家长都不愿意承认逝去的过往,而将所有的努力和预期都放在了当下,期待通过雷霆手段来改变孩子的路径。
坚持长期参与一项体育运动,是我认为父母交给孩子最为重要的一个习惯。我们并非指望体育活动带给孩子升学优势,只是强调体育活动带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体魄,积极的心态,有效的放松方式,以及在过程中学会的接受失败,团队合作等内容。
2. 培养健康的品格
美国顶尖学校录取的学生五花八门,除了各种学术竞赛或者研究类天才之外,还有很多凭借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甚至影响力的活动成功斩获录取的学生。部分媒体,机构或者家长看到这种相关信息后,便自己推倒出了逻辑关联,以为必须做公益或者志愿者才可以被名校录取。我们当然不否认,个别案例确实是这种模式,但是基于我的观察,大部分学生其实是真心关怀他人,关心周围的世界,关注不平等和弱势群体,进而勇敢的投入,坚决的付出,致力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变的更美好。他们的爱心,耐心,同理心等等优质的品格,才是那些大学AO通过表面的活动所洞察出来的,这里面的因果其实是倒置的。
3. 培养健康的心态
升学过程中各种因素都可能带来压力,挫折,甚至痛苦,而这个时候有一种坚强和乐观的心态就尤为重要。表面的成功难以掩饰内心的惶恐与焦虑,没有健康强大的心态,其实真的很难走远。家长无意中传达的焦虑,攀比,世俗等负面的东西,反而会极大的影响孩子。
信息社会的便捷同时带来了超过正常人处理的信息流,以往你可能只了解到自己的社交半径范围内孩子的升学状况,但是现在你可以轻易的获取大量的信息。而信息传递的过程和模式,本身就决定了名校,奇迹,逆袭等故事才具有传播价值。所以,很多家长和孩子听到了太多的故事,潜移默化中也给自己套上了无形的枷锁。
唯名校论的各种故事,反复洗脑,最终导致了tunnel vision, 家长和学生只关注了自己需要选哪些课,需要保持多么高的GPA,需要获得哪些奖项,需要完成哪些高大上的活动,然后需要考到多少人。但是他们却忘记了,自己出了要一个名牌大学录取之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4. 培养合理的预期
美国顶尖大学竞争之激烈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尤其在顶尖学校里又有对于亚裔的传统限制,对于国际生的挑剔就更加严格。想象申请YALE的每年4万人中,本身敢于申请YALE一定是大概率基于自己的实力,而小概率纯碰运气。即便在这个群体中,继续通过GPA,SAT, 排名等指标排序,排除掉3.5万人,那么还剩余5000人,而这5000人中,基本都是履历完美,各个方面杰出的社会精英,而他们中只有大约1800人能够拿到最后的Offer.对了,不要忘记,这1800个offer里还有部分是给各种学科竞赛拿过奖牌,各种天才比赛取得过名词,各种顶尖夏令营参与者,各种体育,音乐,绘画,雕塑。。。。等等天才人物。
“尽人事,听天命”这句话如果太过负面的话,那么换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