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RD常规申请总结
2018-2019届应届申请指导的学生数量有限,几乎一半人已经在EA,ED轮次拿到Chicago, Duke,Northwestern, NYU,等学校的Offer,所以RD轮学生数量比较少,但是仍然收获了很好的结果。28日发布朋友圈,我预计本季申请已经结束,没想到后续又来了一个迟到的斯坦福。(最后一枚斯坦福太过特殊,案例也无参考价值,此处略去不表)
Ø Stanford 1枚 美高公立高中
Ø UPenn 1枚 国际学校 *UPenn 大学Benjamin Franklin Scholars提名
Ø Duke 1枚 国际学校 * Duke 大学特别提名最高荣誉奖学金Robertson Scholarship Semifinalist
Ø Northwestern 1枚 国内中学
Ø UCLA N枚 国内中学+美高
Ø UC Berkeley N枚 国内中学+美高
Ø Univ of Virginia N枚 美高
Ø Univ of Michigan N枚 美高
Ø Univ of Southern California 美高
Ø Univ of North Carolina N枚 美高
Ø NYU N枚 美高
Ø Smith College 1枚 美高
Ø ……其余各个学校的offer就不再做列举了。
- 下面offer来自EA/ ED 轮次
- Chicago 1枚 美高
- Duke 1枚美高
- Northwestern 1枚 美高
- Vanderbilt 1枚国内中学
- NYU 若干枚 美高+国内中学
- 下面offer来自研究生申请
- Stanford GSB MBA 1枚 美本
- Columbia GSAS Master and PhD Program N枚 美本+陆本
- Chicago Master and PhD Program N枚 美本+陆本
结果还是不错的,当然也有略感遗憾的地方。从事行业很久,已经习惯性的目睹过各种“史上最惨烈”类的字眼,统计数字也确实支持这个论点,比如今年统计的藤校中,有七所录取率比上一年降低了。今年尤其以UC系列特别突出,往年UCLA, UCB的录取数量不算少,今年明显感觉到这两所学校的寒意,甚至UC其他几所学校也收紧了口袋。明年我们一定会碰见更加惨烈的情况。
结合今年的申请,简单的总结几个观点,尽管很多内容重复我之前的文章:
1. 成功孕育成功
有些学生的成功其实很早就预示了出来。已经取得的高质量成就一定向学校昭示着这个学生的实力和潜力,让学校更加放心的去发放offer。此处所说的实力和潜力,远远不是GPA或者SAT分数这些浅显落后的指标。高选拔性竞赛获奖,杰出研究成果等等都是稀缺的经历,他们同时也帮助学生构建了护城河。新近出炉的中国IMO代表队名单中的北京人大附中的同学,他的获奖经历基本就是一部完美的自己的核心优势以及护城河打造的经历。毫无疑问,所有名校几乎都会为他敞开大门。
但是,此处并非一味强调过往成就,扎扎实实的不虚度光阴,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度积累,持续进步,取得一个个不断升级的阶段性里程碑,也是完全可以的。尤其对于理科类学生来说,各种竞赛,研究的道路比较清晰,但是对于人文社科类学生来说,这条路走起来必定会波折一些。这个过程很像读博士,在一个未知的领域里,不断前进,不断受挫,及时调整,继续前行。
2. 申请策略
除了顶尖的几所学校不是十分看重学生具体选择专业的倾向,其余大部分学校还是非常注重这个专业相关问题的,尤其是关注学生在相关领域的积累和准备。而此时,学生任何的表述都会给自己贴上标签。学物理的会与其他物理标签的学生一起考量,学心理学的会与其他心理学的标签学生一起考量。打上标签,会让AO 比较容易的识别申请人本身特点,但是这个标签一旦携带,就会立刻被聚合到同样标签的一类学生中,那么彼此的经历差异就会凸显出来。女孩申请理工科类专业和学校,会相对好一点,但是别指望在学校机器人队伍里打酱油的经历或者玩乐高积木的经历会给你加分,毕竟性别本身带来的优势会很快的在低质量时间投入中被消耗殆尽。男孩如果是理工科类的话,如果没有比较稀缺的竞赛奖项,或者扎实的研究经历,基本上和顶尖学校可以再见了。
3. 同校的学霸与学神之间的内耗
这种竞争的残酷性其实只有当事人才会知道。如果学神型选手在RD轮继续申请时,那么一定会跟各种优秀但是没有那么杰出的学霸们正面遭遇。学神的Offer收割机实力,使得原本就稀缺的Offer更加集中在他们手里,而其他学生只能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这种现象不仅在升学,在人生未来道路上也会出现,那么针对普通学霸除了思考自己与学神的差异化策略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保持良好心态了。
4. ED轮的梦想与现实的平衡
几乎每年都会见到那些说自己要ED梦校,哪怕被拒也不后悔的学生。但是ED这种排他性的选择,本身带来的机会成本确实非常大,由于历史不能重演,所以,ED失败了的学生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真正错过了什么。学校也不傻,ED轮次一定可以确保非常高的实际入学率,并且很多学校在ED/EA轮次已经招收了超过一半的学生人数,这样导致他们在RD轮时,一定会更加挑剔和苛刻。比如芝加哥大学,ED1和ED2两轮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招生目标,所以RD轮一个大陆学生都没有发放Offer, 无论多么优秀几乎都是waitlist。追求梦想并没有错,但是除非你确定自己敢于承担选择带来的结果。
5. 面试的重要性
有部分学校的面试,比如哈佛,耶鲁和哥大等,都是selective选拔型的。面试的一个尴尬的环节在于,有时学生本人感觉非常良好,但是录取结果却不一定好,有时学生本人感觉面试基本没戏了,录取结果却还不错。比如今年ED录取西北的美高学生,当时面试完感觉非常沮丧,因为面试官基本照本宣科走个过场,时间也很短,但是最后仍然顺利收获录取。
6. 学校匹配程度
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特征并不十分明显,因为人类优秀的特质,所有大学都会喜欢。但是个别学校,比如Columbia, Chicago他们还是有比较明确的特点,比如哥大非常非常看重学生的阅读储备。书单名字是最容易编造的,但是长期大量阅读之后积累的厚重是无法模仿的。
7. 运气与偶然
今年的美国学校算是多事之秋,不仅很多学校被招生丑闻所困扰,甚至在职的招生官也爆出恶行。之前斯坦福吸毒被逮捕的招生官,负责的恰好是部分国际生的材料审阅工作。斯坦福在出了这个事件后,专门官网放出消息说,这个招生官分配的学生材料会有更多的一轮审阅,然而这个审阅只针对RD。我有非常优秀的学生REA了斯坦福,却没能得到这个待遇。我十分怀疑这种精神状态极度不稳定的人能够在之前的岗位上合适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我也怀疑这种体制是否有合理的纠错机制。 一腔愤怒却无处可用。
也许这就是生活的本质吧,直面结果,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