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花相似之 2018-2019ED-EA 申请总结
截至美国当地12月17日下午7点,2018-2019录取结果基本已经公布完毕,部分取得的结果如下面所示:
- Chicago 1名 美高
- Duke 1名 美高
- Northwestern 1名 美高
- Vanderbilt 1名 国内中学
- NYU 若干名 美高+国内中学
今年录取的同学背景差异比较大,无论是SAT还是GPA各自区间跨度都比较大。课外活动五花八门,不同学生在体育,音乐,艺术,学术等各个领域都有涉足,当然也有常规的各种无趣的活动。
文书话题更是五花八门,有人重新去寻找和发现自己的家族历史,有人描绘自己的波澜壮阔的旅程,有人描绘自己在截然不同领域的兴趣的融合;有人讲述自己克服困境;有人讲述自己的社会阶层带给自己的意识觉醒,有人描述对于宏大问题的微观努力……总之,大部分文书都有一个共性主题就是:自我成长。
作为顾问,我为他们的阶段性成功而高兴,同时也不断反思,这些孩子一路走来的经验和收获。当然归根结底,他们的成功到底首先都是基于他们自己的优秀,顾问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其实,个体的求学经历包括申请结果本质上来说是一个非常私密的过程,与外界没有什么多大关系。但是处于这样一种留学指导商业竞争的氛围下,裹挟了青少年的好胜心,家长的暗自较劲,每一个人又不得不在同辈压力这个舞台中奋力展示。
与我一个多年好友交流时,我和他感慨,其实外界看到的所谓成功,其实大致可以分为2个部分:1. 我们的心血,创意,思考,付出等等确实有效的帮助到孩子成功;2.所谓的成功只不过是我们帮助那些原本就十分优秀的孩子到达了他们应该到达的地方。“偶尔治愈,常常缓解,总是安慰”这个医疗领域的金句,其实道尽了很多行业的真实状态。当然我也充分自信于自己的能力水平,不至于那么悲观。
指导应届学生很大一块就是申请文书,同时我也认可文书非常非常重要,但是申请又不是简简单单写好文书就可以的。更重要的来自与个人经历或简历的密度的积累。就读于一所好学校,选课皆为最高难度水平,独特的经历,在感兴趣领域的深度投入和长期参与(当然最好是取得一定的成果),这些东西其实在文书之外已经基本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去年我在ED-EA申请总结里提到美国精英大学的考察和选拔机制,我说如果非要简单粗暴的回答是否能够拿到录取,我觉得可以暴力的划分为:实力+运气,当然前者占的成分比较多。以我去年成功拿到普林斯顿全奖的A同学来说,实力斐然:SAT,竞赛,钢琴,暑期项目等等各种指标都非常闪亮,以至于她的录取结果,我在申请季之前,心理就比较有数了。当然我不会告诉家长和学生,以免他们掉以轻心。对于她来说,运气的成分基本很小,因为她的背景和经历恰好就是HYPS这种Yield Rate 80% 左右级别学校的里,那部分可以随心所欲挑选Offer的20%的学生。
运气的存在,不是强调玄学,但是也绝对不可能否认它的存在。横向纵向比较都是最好的作品,有时运气不好,一样很尴尬。比如《肖申克的救赎》之于《阿甘正传》。
太多家长和学生看到录取成功的结果,通常都只关心标化,GPA,所在学校,荣誉奖项,以及课外活动,似乎了解到这些指标后,也可以对标分析自己的处境。但是,事实上,没啥用。因为这些显而易见的指标,只代表了申请时冰山的露出水面的部分。
写完了拿到offer的学生,该写些文字给暂时没有拿到offer的学生,无论你是defer还是被脆拒了,其实这都是一件从概率角度来讲相对容易理解的事情。难过归难过,痛苦归痛苦,但是我还是希望你们能够振作精神,继续努力。人生是一条特别长远的路,一城一池的得失根本没有那么重要。何况,这个阶段只是初步结果,我们还有更广阔的常规申请的天地。
当然完成了这一季的申请,我也该重新继续配置接下来的一届学生了,希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能够遇到更多有趣的灵魂。对了,补充一点。总有家长担心,我很挑学生。事实上确实在挑学生,但是我主要挑选价值观和思考认知相似的家庭和学生。比如我会明确拒绝预期/实力配比明显太高的学生和家长。相反每年我都会收一小部分成绩不出众,甚至比较低,但是心态和认知都非常成熟的家庭的孩子。原因很简单,这个旅程比较久,相似的价值观可以走的更加长远。
最后简单提一句,有可能ED,EA失败的学生和家长想咨询我是否有时间和精力指导RD。坦率的说,时间非常非常紧,如果你愿意分享你的材料,我可以快速扫读后给出简单的建议,至于接下来如何,只能随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