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Why School 文书
除了主申请文书外,很多学校都会要求提供附加申请文书,而这些附加文书的话题里,why school类的文书又占很大的比重。Why School文书的历史传统非常悠久。比如哈佛大学早在30年代便要求这个话题了,当然那个年代,没有计算机,更别提网申系统了。学校印刷的申请材料需要申请人自行填写或者打字机打印。
这篇why school的文章可以简单翻译为:“我想在哈佛上学有如下几个原因。我认为哈佛与其他任何大学相比可以给我提供更好的背景和更好的自由式的教育。我一直以来就像去这里,因为我认为它不是一般的学校,而是明确可以提供给学生的学校。然后,我想和我父亲去同一所大学。成为一个‘哈佛人’是一个令人艳羡的标志,我衷心希望我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这种文字如果放到今天,那么极大概率是可能被放进垃圾桶的,虽然这个申请人除了表达有个哈佛的爹,其他什么干货都没有,明显写作态度不认真或者能力不够。然而申请从来不是单纯比拼谁的文字写的好的,如果你全方位去理解这个学生的话,你会了解更多的背景:比如他毕业于Choate School,而这是一所常春藤典型的feeder school; 他成绩还凑活,拉丁语,法语都学过;他家室背景很强,比如当时他爹是美国SEC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主席;他身体还不错,参与了些体育活动。所以,自然录取了。当然哈佛没有看错,这个叫约翰的哥们,后来成为了美国总统,大名叫John F. Kennedy 肯尼迪总统。
(年轻的迪哥和他爹)
这个小故事是要告诉大家,申请从来都不只是填个表,写个文书这么简单。当然,绝大多数人没有迪哥的背景,而只能跟文书较劲,那么也有具体的写作方法。拆解Why School的文书其实就是两个问题:Why you and Why me? 为何是这个学校?为何是你?解决这两个问题,其实也很简单:做足功课,寻找共鸣。
做足功课
做足功课的意思不是说知道Columbia的地理位置,Brown的自由选课,Harvard的校训或者Yale的价值观,这些信息要么太过明显和简单,要么太过抽象,总之,如果关注这些内容,那么别人很可能和你写的内容类似甚至雷同。 富兰克林之于UPenn,杰弗逊之于Virginia,这两个人不用发掘,已然名满天下;同样是红色,搞清楚哈佛红叫做Crimson,而南加州的红叫Cardinal事实上没啥用;然后也没必要告诉MIT和CalTech你最喜欢的吉祥物是海狸……一旦涉及这些浅层话题,基本定义了申请人就是一个三流的信息挖掘者。
做足功课的意思有两层:第一层是让你非常深入的针对学校去搜集信息,挖掘材料,并详细分析和利用。这个要求意味着奋力去寻找具体的细节。第二层是让你非常深入的针对自己去反复发掘,内省和反思。用中国的古语来说就是:知己知彼。只有同时对于学校和自己做足了功课,才会产生好的效果。
那么如何针对学校做足功课呢?我们提供一些挖掘工具和方法:
- 学校官网:这个目的不是让你去看图看画,而是看文字。如果仔细阅读各个学校的官网的文字,你会发现非常丰富的信息。尤其是注重Academics以及各个Department系别的独立信息。
- 实地访校:除了感受建筑和布局外,更重要的是听取招生官的介绍,如果能领悟出字里行间的意味,那就最好了。
- 虚拟访校:美国有一些提供虚拟大学浏览的网站,简单搜索点击,便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学校。Wikipedia也是一个不错的信息点。College Confidential 可以参考。当然注意个人情感因素的干涉。
- 在校学生或校友:就读于这所大学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资源,无论大一还是大四,甚至毕业的校友,总有人可以提供给你不一样角度的感受和体会。校友一般不要选特别著名的。
- 其他渠道:学校的Twitter, Instagram 等等社交媒体账号。
拿着小铲子把学校进行了一番尽职调查后,更重要的是针对自己进行一番发掘,我们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 列举自己与专业相关的经历,故事,实习,夏校,课程,项目,实验,研究,阅读……总之一切与专业相关的信息都可以。
- 反复剖析自己最原始的动机,兴趣和激情,以及与之相关的个性化的故事,甚至轶事或者糗事。
- 回忆自己在不同的群体中的经历和感受,你如何让自己所处的群体变得更好,更有趣,更多元。
寻找共鸣
当你费尽心力的找到了很多很多学校相关的细节,并且为之心动后,不能停留在这些单纯的发现上。而你需要做的就是更好的将这些外部的细节与自己的背景,经历,故事,目标,职业,未来等等连接起来,使二者产生共鸣。比如:
- 平素讨厌社会科学领域宽泛抽象定性的描述,而期待量化准确的分析,那么你看到一个叫做mathematical method in social science这个专业就会很开心;
- 平素研究海洋生物,那么看到一个marine lab实验中心就会很开心;
- 平素喜欢天文观测,终于找到了学校的巨大的天文观测望远镜就会很开心;
一般来说,描述why you 以及why me的信息,可以平均分配为50%。但是部分稍多或者稍少一点,也不会影响最后结果。
真爱 VS 伪装
我相信确实有的学生对于有的学校是真爱。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效应导致哪怕它糟糕的地理位置或者恶劣的自然环境都变得那么诱人。如果可以和真爱结成正果,那么自然值得恭喜。但是更多的时候,大多数人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爱,或者任务太繁重,而累觉不爱了。甚至你所谓的喜欢或者讨厌,很可能是某一篇文章,一个传言,一个故事,甚至一次遭遇营造出来的情绪结果,而你自己根本没有意识。
排除了排名以及同辈压力这个因素,其实,很多人对学校根本谈不出来喜欢或者讨厌。如果是这种情形,那么我奉劝重新开始做功课,因为如果只有排名是吸引你的因素的话,那么等于你根本不了解这个学校,或者根本没有达到这个学校的要求。如果确实如此,仍然想假装喜欢,那么就重新阅读以上的文字,然后认真的开始做功课。情绪是可以烘托的,情感也是可以培养的。
Learning by doing
当然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是看看学长学姐们写作的why school 的文章,借助这些真实的文章去开阔思路,启发观点,模仿套路,重新创作。只是这样做通常有两个难点:1.如何获取学长学姐的真实文书;2.如何解读文书的效果和功用。缺乏经验和样本的数据非常容易影响判断。比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老师以往经常说:“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外界自然的解读他的坚持和毅力带来了他的成功,但是如果你真的相信了,那么未免太过低估成功的难度了,因为老俞背后的领袖才能,管理能力等等可能才是他成功的真实因素。文书亦然,除非你充分了解背景,并且大量阅读过不同的故事和版本,否则不要轻易相信别人成功的法则。
积累的作用
其实学校绝大多数的优势和特色,why me招生官自己心里都比较清楚。那么真正最核心的问题在于why you:眼前这个学生是否值得录取取决于她/他的到来能够给学校带来什么?或者他/她本人能够从学校获得什么,进而在未来实现更好的结果或目标? 继续极度简化就是“凭什么?” 多从自己的角度仔细去思考,除了一点不稀奇的高分之外,我究竟能够带给学校什么?从学校获取什么?或者就是简单的“我凭什么进去?学校凭什么录取我?”伴随着这个问题,你就知道了,可能很多事情需要提前计划和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