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xiety

我们这片土地盛产焦虑。无论年龄,地域,阶层,收入,每个群体都有值得焦虑的若干事情。各种微信公众号里的十万+爆款文章经常撩拨的也就是中产阶级最容易炸毛的几个点:教育,医疗,养老……  对于正处于升学周期的家长和学生,焦虑也是一种常态,我分析这种焦虑主要来源于几个层面:

 

  1. 美国学校整体录取形式的严峻;
  2. 信息的便捷传播带来的频繁出现的“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
  3. 对于不确定性的厌恶;
  4. 对于自己现状的不满,尤其是结合于对于未来的宏大预期;

 

相对于外部性因素的焦虑,对于自身现状的不满而产生的焦虑是更加持续和强大的。比如我们看以下例子:

 

“学校历来升学记录并不好,几乎没有人拿到名校Offer。”

“学校太偏重文科教育, AP 物理老师连课都没上完。”

“学校地理位置太偏,周围也没有什么资源,孩子什么课外活动都参加不了。”

VS

“某一科成绩不好,在校整体成绩不好,选课难度偏低,课外活动偏少,缺乏领导力经历,缺乏竞赛,缺乏奖项,缺乏出彩……”(这里面任何一个点都会成为一个焦虑的来源,尤其是当孩子本身同时具备以上几个特征时,这种焦虑会无限叠加放大)

上面的例子中,如果面临确实没法离开目前的外部环境,很多学生和家长也会采取一种认了的态度。但是下面的例子中,各种不满却会一直伴随,因为当事人或多或少总会觉得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说的更加直白一点,对自身现实状况不满从而引发焦虑其本质是因为平时积累不足。这是一个令人尴尬却逃不开的话题。

 

既然对于现状不满,既然平时积累不足,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改变现状,开始积累。然而焦虑有一个孪生心理:缺乏耐心。尽管耐心是美德这种故事,口口相传,但是真的在执行起来的时候,确实有很大的难度。无论听过多少遍关于延时满足的故事,可是人群当中的绝大多数都会追求当下的即可开心。

 

焦虑自循环:缺乏积累à 现状比较差à 焦虑 + 缺乏耐心à 停滞行动à 缺乏积累

 

想要跳出这种循环,其实做好两件事就会有很大改观:

  1. 坦然接受现状。这本身就意味着很大的成熟和进步,当然如果可以进阶到积极的改变现状,那么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智慧。
  2. 反复锤炼耐心。  缺乏耐心会导致绝大多数人总是高估短期收益,但同时低估长期成长。这样的例子几乎充斥着生活中的很多细节:

  • 买了股票,然后禁不住三天两头的查看,总是为了当下的涨跌而纠结……
    • 然而,你选定了一只好票,持续持有几年,你会发现……
  • 想要减肥,忍受一顿饭不吃,然后上称去看自己又轻了多少体重;或者偶尔跑了一次步,实时查看运动监测软件里的消耗的卡路里数字……
    • 然而,你克服了每次的惰性,坚持跑了半年,你会发现……
  • 买了一本书回家,各路人马的点评都说这本书特别好,但是看了开头几页后,发现确实比较难读懂,逻辑明显复杂,语句理解起来也有挑战,然后读完了发现,其实似乎也没啥提高……
    • 然而,你读完一本书后,继续第二本,第N本,坚持读了一年,你会发现……
  • 转而回到升学领域:多背了几个单词,或者多刷了几套题,又或者自己参与了某次高大上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奖项和成绩,这些源自单次或者短期的投入并不会带来任何有价值的改变……
    • 然而,你坚持了下去,背完了一本字典,看完了40+书籍,进入了新英格兰地区XX项目top YY名次,你会发现……

 

这种情形,几乎在大多数同学身上都发生过。短期来看,无论投资,减肥,跑步,读书等等,都几乎没什么用。这里面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1. 周期太短,以至于可能产生作用的因素,几乎都没有任何积累效应。尤其以减肥为例。
  2. 周期太短,产生作用的因素甚至呈现出反向指标。比如投资了一个很好的标的公司,但是短期之内股价下跌。
  3. 周期太短,复杂的收益或者成效需要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比如长期阅读带来的思维能力的提升。
  4. 需要倾力付出的过程本身并不愉悦。比如跑步和阅读等等行为确实本身会有难度和挑战。

面对过程的挑战与结果的挫折,很多人就逐步丧失了耐心,继续回到了原有的状态。于是任凭时间流逝,很多事情都不会改变。之后,有不少人会继续产生焦虑,然后寻求改变,然后发现了另外一个让自己心动的计划,继而没法坚持,继续不了了之……进入下一个循环。

 

冷静思考下,其实最简单的策略就是:

  1. 设立小的周期,调校下,看这件事是否适合自己;  有人选择了跑步,但是无奈体重太大,那么可能跑步就不是一件最适合自己的事情,可能需要换一种运动方式;
  2. 冷静客观分析自己无法坚持的因素,或者对于复杂的任务拆分,并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有人选择了读书,却发现无法坚持,这个里面的因素可能很多,比如单词,比如语法层面的难度,比如题材领域的问题,比如作者的表达,比如自己的知识储备……分条缕析的把问题抽丝剥茧,其实会逐步逼近问题的本质
  3. 坚信拉长周期再去看结果;  这个很好理解,不要过分追求短期结果,务必把时间拉长了去看。微博上有个好玩的评论:VC以提前10年的眼光入场、PE以提前5年的眼光入场、二级市场的机构以提前3年的眼光入场、普通投资者却以只看明天的眼光入场–这便是格局。”

 

表面来看,无论投资,减肥还是阅读,都非常简单,无非挑选一个标的物,开始跑步或者健身,抑或从各种书单上找到一本书……但是这些表面简单的领域其实都是一个个系统化工程。

  • 投资时,至少得理解经济运气周期,产业背景,公司财报,等等内容;
  • 减肥时,至少得了解自己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以及运动习惯;
  • 读书时,也得了解自己的兴趣,水平,认知等等因素;

看上去简单的选择,其实背后是一大堆东西,需要建立对于自我的良好认知,对于各种基础技能的夯实,以及良好的心态。当顺利的完成以上的各个环节后,其实剩下的事情反而简单了,就是强迫自己拉长反馈周期,去关注每一次踏实努力的过程,而不是预计短期的结果。

 

最后,引用一个我在微博上看到的很有意思的故事作为结束:

 

我以前总有个困惑,干啥事都想走捷径,学php想21天速成,跑步想每天称体重,学英语买了《经济学人》发现毛也看不懂,写几天微博发现没人关注又不想写了。

后来看一个高人,忘了叫啥了,写小说的,非常爆款,90%是唐家三少,别人问他怎么当作家,他说多写,人家问写多少,他说先写一百万字看看感觉,大家觉得他很扯很装逼,其实不是,他自己每天写八千,风雨无阻,百万字对于他来说只是三个月的事。

这个例子非常有启发性,很多事各种折腾各种瞎逼搞没啥进展,回过头来一看发现踏踏实实的事没做几件,高中时候一个小伙伴在介绍经验,说他在把课本和练习册上所有的题都做了之前,一道复杂题都不做,大家也都知道,课本上的题老师只是布置几道,没人会全做了,完全是体力活,但是他思路很开阔,说只要保证一张卷子150分的130分基础题别错,那二十分我不要了。现在他藤校毕业后在某公司研究人工智能,跟我说人工智能第一法则就是“简单动作确保不能出错,然后逐步迭代,越来越复杂”。

万事一理,你想写文章,百万字写够了没,想撸铁万次往复够了没,想跑步口号震天是不是三年都没够一百公里,想学Python 是不是论坛逛了无数到现在都没到一万行代码,一遍问题问下来,很多事都多少都有了点逼数,不说了,再说我自己也要抽我俩嘴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