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regular decision

2017-2018 RD常规申请总结

 2018-04-12

2017-2018届应届申请指导的学生数量有限,几乎一半人已经在EA,ED轮次拿到Princeton, Duke, UPenn,Northwestern, NYU, Chicago等学校的Offer,所以RD轮学生数量比较少,但是仍然收获了很好的结果。

 

Ø  Stanford 1 

Ø  Cornell 1

Ø  WUSTL 1  

Ø  Carnegie Mellon 1

Ø  UC Berkeley  N

Ø  UCLA  N

Ø  ……其余各个学校的offer就不再做列举了。

n  下面offer来自EA / ED 轮次

Ø  Princeton 1全奖

Ø  Duke 1

Ø  UPenn 1

Ø  Northwestern  1

Ø  NYU 1

Ø  Chicago 1

 

结果还是不错的,当然也有略感遗憾的地方。从事行业很久,已经习惯性的目睹过各种“史上最惨烈”类的字眼,统计数字也确实支持这个论点。但是人口结构,经济实力,中美关系,两国间教育质量的差异等等宏观因素没有显著改变的情况下,恐怕这个情形还会继续下去。明年我们又会碰见更加惨烈的情况。

结合今年的申请,简单的总结几个观点,尽管很多内容重复我之前的文章:

1.      成功孕育成功

有些学生的成功其实很早就预示了出来。已经取得的高质量成就一定向学校昭示着这个学生的实力和潜力,让学校更加容易的去发放offer。这个道理特别简单,也很残酷。各种顶级竞赛奖项,或者稀缺的社团、夏校,或者非常有门槛的研究经历,或者极为独特的生活经历,都是学生构建的壁垒或者护城河。这个壁垒越高,或者护城河越深,成功概率就越大。在一众excellent优秀的申请人中,肯定是Outstanding的最吸引人的眼球。那么录取这些成就取得者,逻辑很自洽,并且不会引发争议。与其广泛参与各种中低水平的比赛,不如集中精力,去应付真正有难度的挑战并取得成就。

 

但是,此处并非一味强调过往成就,只是说一旦没有在过往取得一定的成就,那么向别人证明自己在相关领域的兴趣和积累,就变得更加困难一些,当然并非不可能。平时点滴过程中,构建和积累务必体现进阶,而不是简单的时间累积或者原地踏步。如果说竞赛有明显的奖项等级去标示选拔性和稀缺性,那么自我积累和丰富的过程,其实牵扯到更多的时间,精力,以及思考。构建自己竞争壁垒的每一块基石都需要用心雕琢。

2.      申请策略

除了顶尖的几所学校不是十分看重学生具体选择专业的倾向,其余大部分学校还是非常注重这个专业相关问题的,尤其是关注学生在相关领域的积累和准备。而此时,学生任何的表述都会给自己贴上标签。学物理的会与其他物理标签的学生一起考量,学心理学的会与其他心理学的标签学生一起考量。

举一个例子,想学习物理专业的学生,一定会遇到其他物理爱好者。而这些人里面根据不同的成就,身上的标签,从“玩票”逐步进阶到“业余”,进而“半职业”“职业”“专业”“顶级”这里面的路径基本可以对应物理竞赛参与者到IPhO拿奖牌的不同人物。当然如果你喜欢物理,但是没有竞赛成绩,你就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说明你在物理领域的实力和潜力。无论是业余时间研究离心力问题,还是到大学实验室做研究,亦或参加丘成桐科学奖比赛,总之你需要打出自己的独特策略。

 

3.      同校的学霸与学神之间的内耗

这种竞争的残酷性其实只有当事人才会知道。如果学神型选手在RD轮继续申请时,那么一定会跟各种优秀但是没有那么杰出的学霸们正面遭遇。学神的Offer收割机实力,使得原本就稀缺的Offer更加集中在他们手里,而其他学生只能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这种现象不仅在升学,在人生未来道路上也会出现,那么针对普通学霸除了思考自己与学神的差异化策略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保持良好心态了。

4.      面试的重要性

有些学校的面试确实是informational类型的,即面试官主要以宣传传播学校文化为主。其实无论你怎么表现,意义都不大。但是有些学校的面试就非同一般了。比如哈佛和哥大的面试,我有几个学生拿到这些学校的面试,本身证明他们的综合实力以及文书质量都非常上乘了,因为这些学校的面试是selective选拔型的。常规的面试问题都不难回答,但是面试一旦涉及一些特别考察长期实力积累的话题,而学生本人并非在该领域特别扎实,那么就不好处理了。

5.      ED轮的梦想与现实的平衡

几乎每年都会见到那些说自己要ED梦校,哪怕被拒也不后悔的学生。但是ED这种排他性的选择,本身带来的机会成本确实非常大,由于历史不能重演,所以,ED失败了的学生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真正错过了什么。学校也不傻,ED轮次一定可以确保非常高的实际入学率,并且很多学校在ED/EA轮次已经招收了超过一半的学生人数,这样导致他们在RD轮时,一定会更加挑剔和苛刻。追求梦想并没有错,但是除非你确定自己敢于承担选择带来的结果。 比如ED轮没有选择Cornell, 而追求梦想,那么万一不幸被defer或者拒绝,等回头过来Cornell的这趟车也已经很难赶上了。

6.      Yield Rate的现实考量

对于所有学校来说,发了Offer之后,确保学生真正能入校报到的比率,这个才是他们真正考量的实际结果。所以,看到高分反而被拒的案例,也不用特别惊奇。对于某些学校来说,它们会审慎的分析历年的数据,并且判断出最有可能的来实际入学的那部分群体,反而对于一些超高分数的学生直接拒绝,或者放到等待名单。对于他们来说,这些人即便录取了也不会来,所以不是他们的目标。

考虑到这个层面后,那么那些拿到WL的学生,综合分析自己的实力以及潜在的竞争对手的选择后,其实也没有必要过分悲观,或者乐观,只是需要结合自己的特点,针对性的操作即可。

7.      CS专业的激烈竞争

CS专业在就业时是一个非常优质的选择,但是对于排名靠前的学校来说,CS专业一旦声明就意味着超级激烈的竞争。CS领域历来是一个草莽英雄辈出的领域,你可能开发过小游戏,你可能编过稍微复杂的程序,但是相信我,在浩瀚的资源下,总有人也在做很酷并且更酷的事情。

 

8.      务必注重GPA

GPA的重要性无论强调多少遍都不为过。这种考核在最后阶段有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试想: A,B两学生在同一学校,尽管课外活动各有千秋,文书话题也五花八门,但是最后当其他指标都没有明显差异时,Offer可能只给那个GPA更高的。大学录取委员会的人非常理性,尤其面临这种重要抉择的关头,他们会从申请文书所塑造的不同形象和角色中跳脱出来,重新冷静冷酷的审视那些冰冷的数据,因为这些数据没有加工的空间。  当然今年比较开心的是帮助一个GPA只有2.7的孩子拿到了多所学校的Offer,也算完成了父母的心愿,尽管Offer并非那么闪耀,但是对于他来说,也是合适的选择。

总之,还是那句话。大学只是一个起点,人生路还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