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nsity

高密度申请人

2018-03-13

今天和一个心气特别高的家长交流后,被问到一个问题:我怎么判断一个学生是否是一个优质的申请人,是否能够写出好的文书,以及最终能否被名校录取。面对这种类似“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的哲学问题时,我当时还真愣了一下。仔细回想起来10几年来的职业生涯,我慢慢的琢磨出一点味道,看着电脑中历年来所有名校申请者的资料文件夹时,我甚至能清楚的记得他们的文书写了什么,甚至我们沟通时的场景。随即,我发现了一个令我自己都震惊的真相:其实有些孩子在提交申请前就已经一只脚迈进门槛了,而他们的共同特征都是密度非常大。

这个密度不是说他们通常个子比较矮而体重比较大,而是说,他们的知识,技能,经历,思维方式等各种指标有超越同龄人的密度。看简历,听父母介绍,都不如和他们的深入交流,而这种持续深入的观察使得我能敏锐的判断这个孩子最终能够走到多远。这句话,我一直认为有点唯心,而且容易被理解为事后诸葛亮。但是,著名作家冯唐的“金线”理论,以及美国最高法院副大法官波特斯图尔特的一个著名引语时,我觉得找到了知己。

 

大法官斯图尔特是耶鲁大学高材生,也是著名的骷髅会成员,并且是《耶鲁日报》的主席,本科毕业后,直升耶鲁法学院,然后接着是Yale Law Journal的编辑。1958年被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名最高法院,随后成为高法副大法官。他一生致力于刑事司法改革,民权等领域,但是非常著名的一个案例是,他在淫秽影视作品案件Jacobellis v. Ohio中说了一句关于淫秽影视作品的定义:“I know it when I see it.”当我看到它时,我就知道它是。大法官的学习和阅历堪称人中龙凤,但是他这个时候也用这种不是特别清晰明确的方式定义淫秽作品。虽不敢与大法官类比,但是我深刻了解他的这个表达的精妙。

I know it when I see it.

接下来,就让我详细解释下,我具体看到了哪些东西,即密度的体现。借助物理学的基础公式,我们一探究竟。

1.   知识 Mass

高密度的知识储备是这些孩子的一个共性。他们基本上都具备完整的知识架构,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但是在自己感兴趣的细分领域,有着扎实的储备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积累。上海的L同学对于古希腊罗马帝国兴衰有着完整的记忆,不需参考书籍,便可以拉着你舌灿莲花的讲上一天一夜,看到我被那么多的人名,地名,战争名所疑惑时,他开始手绘欧洲地图,并人物关系图谱;沈阳的X同学阅读了大量的心理学专业书籍,信手拈来给你讲述实验心理学最酷的热点和最新鲜的实验,帮你分析大脑的生理结构与认知过程,甚至去研究社会影响和人格塑造,听他帮你分析马加爵的杀人动机,你会发现远比一般的报道更加精彩;北京的Z同学每次见面拉着我就给我介绍果蝇的饲养技巧与交配观察,然后给你介绍果蝇的《时间,爱情与记忆》……

这样的高密度知识储备的熊孩子总是存在,有时真让我感慨,这些孩子如果不去读博士,真是浪费了天赋好资源。当然我在生活中也见到了许多兴趣广泛的孩子,他们也对于各个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是与我之前提到的这部分学生的一个重要区别点在于:投入程度。兴趣广泛的学生多半是抱着业余玩票以及炫技的心态,记忆些犄角旮旯的罕见知识,然后有意无意的抖机灵出来。而上面这部分高密度学生他们只在自己专注的领域有所建树,并且特别突出。

 

我详细询问过他们的知识储备过程,发现了一个共性:长期积累。这种级别的储备,不是说暑假从图书馆借了几本书,通读记忆后实现的。而是至少超过2年以上的持续投入和坚持。关注本领域的同时,对于随时遇到的问题,不断的通过互联网,图书馆,老师,专家等等权威渠道获得答案。最终才能实现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旁征博引,融会贯通。

 

2.   体积 Volume

密度= 质量 / 体积。在我们加大质量的同时,缩减体积,可以有效的提升密度。体积是最为直观的外在特征,放在这个语境下面,我觉得可以与心态预期作为类比。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在尝试获得一个明确的回答,比如我得拿到什么奖才能保证名校录取,有时这个答案很明确,比如国际奥赛奖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或者美国英特尔天才奖等等。但是更多时候,这个答案是开放式的,因为拿到大奖虽然与录取结果正相关,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二者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学术探索必然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风险,连风头正劲的SpaceX都在最近遭遇了连续的火箭发射失败,我们微小的个体,又怎么能保证自己一定获得成功呢?很多同学可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持续付出了很久,但是没有什么拿得出手和值得夸耀的结果,甚至取得了结果,但是没有那么杰出和独特(比如仅仅是专家教授的积极评语,校内老师同学的衷心赞美),也很难在各种大赛中展露头角,最后落得一个冷暖自知。但是请相信我,你并不孤独,并且,结果的不确定性并不能否定你一直以来的艰苦付出。因为我们更加尊重过程

世俗定义成功的狭隘标准,成功所包含的偶然性和时机运气,以及努力过程中带来的动态和超出预期的收获都可以解释这句心灵鸡汤:尊重过程。但是我今天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阐述下尊重过程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告诉大家,过程比较重要。我们以一个常见的例子来说明。每年都有很多用功的学生最后SAT成绩比较一般。在这个时候,我会告诉孩子分析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比如,单词记忆的准确程度,复杂抽象句子的理解能力,语法考点的熟识程度,作文例子的积累情况,文章理解的准确与否,临场考试的答题时间分配,整体复习的策略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反馈和沟通,发掘暴露自己的真实问题,从而积极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味的闷头干活,或者自我安慰。这样庖丁解牛的情况也适用于其他很多领域。

 

总之,合理的心态预期可以让自己更加关注过程,而非结果。而有效的过程管理,可以作用于正面结果。

 

3.   影响Impact

前面提到的知识上的积累,不仅增强了你的密度,更加放大了你的质量。那么学过物理的同学都知道,伴随质量的增大,物体可以对周边施加更加强有力的引力影响。就像黑洞可以扭曲周边的引力场一样,密度足够大的学生会对周边事物做出改变。知识上的积累只是一种略显被动的过程,因为任何人耐下心来,经过艰苦磨炼都可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但是如何能够学以致用,利用所学到的内容改变和影响我们的世界,这就是另一个层次和高度的问题了。

之前的文章里讲到过,美国的顶尖学校希望招到那些能够影响和改变世界的学生。但是每每听到影响和改变世界,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觉得和自己离得很远。换一个角度理解这个问题,如果你有积极的行动去改变自己,家庭,社区,甚至更大的城市,那么其实你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了,因为你自己,你的家庭,社区和城市都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

天津的L同学,平时的爱好是摄影,尤其喜欢拍摄有历史年头的建筑物。当他无意中发现自己家附近有一个大饭店竟然是北洋政府时期享誉津门的重要外交场所,而今天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时,他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于是,一场关于以这个饭店为时空坐标原点的中国近代史的探索开始了。天津档案馆,国家图书馆,甚至斯坦福大学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通过他的细心梳理,传教士约翰殷森德,洋行买办,美国总统胡佛,孙中山等一系列人物的风云际会都在这个饭店交错纵横。照片,视频,文件等各种档案资料一一展出,帮助今天的人们回忆发生在这里的传奇往事。

 

上海的T同学,一直对于西部高原地区的藏羚羊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整个暑假深入青海地区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观察后,他开始深入思考如何在经济发展与藏羚羊保护的两难境地中寻找新的突破。除了传统的策划展览,筹集善款外,他还通过阅读《经济学人》杂志,可持续发展论文,访谈相关领域专家,教授,政府官员等方式来不断搜集整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力图寻找到有效的模式和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虽然建立野生动物猎场的想法乍看上去有些惊世骇俗,但是他还是勇敢的将这个方法的各种测算数据详实的做了分析,并论证了这种方式对于藏羚羊的有效保护。

 

学以致用的精神完美的体现在了他们身上。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强烈鼓励和资词的,因为这样不仅把自己的学术兴趣和课外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而且可以跳出书呆子的刻板框架,将视野提升到更高的高度,选择独特的角度去触摸和感知真实的社会与环境,然后遇到各种难以想象的复杂问题,继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去创造性的解决这些障碍,最终获得知识,能力,经验,心态等全面成熟和提升。其实,没有人期待你还原整个北洋政府的风云往事,也没有人指望你一劳永逸的化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但是关注这些问题的本身所体现的人文关怀,敢于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尝试解决问题的勇气,过程中学习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体现出来的那种积极的能量,都是名校所孜孜以求的宝贵特质。这样的学生进入校园后,不仅可以影响同学和周围的环境,毕业后更加可以改变整个世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取得成功的个体密度都很相似。科学家,工程师,大学教授,商业明星,我们能够找到的很多榜样无不符合这一规律。所以,不仅为了申请,为了将来能够成为更加优秀的杰出人士,也请提高你的密度吧。当然,再次提醒,控制饮食,控制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