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mer school

最近一段时间,家长们集中咨询的问题都是关于夏校,几乎所有人目光都聚焦于各个知名大学或者机构提供的各种五花八门的夏季课程。一时间,仿佛暑假如果不去上一个夏校课程,那么基本就等同于虚度了光阴,而上了夏校课程似乎就感觉了搭上了一趟班车,总之降低了被落后的风险。其实,越是这种整个群体都有趋同化思考倾向的时候,越应该保持独立思维和理智:夏校对于我真的那么重要吗?作为一个老同志,我可是见的多了。今天我把我对于夏校的思考和大家谈笑一下。

往事

2005年的时候,我便帮助了一个北京地区著名高中的女孩申请到了哈佛大学的夏季项目。彼时,动心思出国读本科的学生数量都非常有限,更别提提前规划去读夏校了。当时的哈佛夏校项目很长,大约8周,费用不菲。在综合分析了这个女孩的背景后,我其实反而推荐这个孩子放弃夏校的机会,因为面临马上到来的申请季,她的标化分数还没有出来。暑假是她最后提高标化考试分数的机会了。后来,孩子母亲认为这是难得的荣誉,坚持孩子前往。后续的故事很尴尬,孩子的标化分数一直徘徊不前,最后主动放弃了申请。

 

暑期项目与大学录取

面对大量的时间投入以及不菲的金钱花费,为何还是有大量的学生和家长对于暑期项目趋之若鹜呢?其实,背后的因素很好理解,大家都希望通过暑期项目的加持帮助自己增加申请大学的成功几率。然而这个逻辑一定成立吗?结论其实很简单:有相关,非因果。

 

高选拔性的暑期项目

如果孩子可以被一些高选拔性的暑期项目所录取,那么申请优质大学的几率一定会增加,这点毫无疑问。大学在选拔优质学生的时候,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学生的实力,如果已经有前置的稀缺的奖项或者高选拔性的项目作为支持和参考,那么大学会非常轻松自信的判断出,该学生确实实力非凡。比如享誉全美的由麻省理工主办的Research Science Institute项目,3000左右申请人,只录取75个。那么如果成功入选了这个项目,那么最顶尖的大学一定会更加青睐有加。从RSI官网可以看出,RSI毕业的校友,连续若干年在美国顶级的中学生科学领域的竞赛斩获非常高级的奖项,所以称它为顶尖学校的敲门砖一点不为过。 又比如SSP,Ross,以及TASP更是明显的标签。

这些优质的高选拔项目,面临的竞争自然也非常激烈。比如UPENN的著名的Leadership in the Business World,我当年指导的北京学生,在申请这个项目的时候,仅仅是11年级下学期,然而SAT已经达到了2300+,并且在学校里的各项指标都非常漂亮。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前一年已经基本完成了申请大学的全部准备。基于她的反馈,这个项目的绝大多数录取的人都和她的背景类似,无论在学校成绩还是标化成绩方面,基本上没有弱点,并且非常成熟。其实也好理解,毕竟申请这个项目的主流学生目标就是进宾大的Wharton商学院。这个女孩最终在我的指导下成功进入了沃顿,成为了LBW项目中大约30%左右的幸运儿。

 

高选拔性暑期项目的局限

大家都知道高选拔性暑期项目的益处,然而它们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最直接的就是低录取率,这意味着大多数申请人其实是当炮灰的。

 

其次,有些高选拔性的项目其实适应的人群非常小众。比如ROSS的夏令营其实最适合喜欢数论的学生,而如果你最喜欢的数学领域并非数论,那么其实这个项目也不适合你;而TASP项目其实真正适合的是那些对于文学,艺术领域特别敏感,特别有话题,特别愿意分享讨论的学生;SSP更加集中了一群对于宇宙,天体等等有着强烈兴趣的学生。如果你本申学习能力很强,兴趣多元,然而并不一定具备一些特别的特质,那么其实这些暑期项目对于你来说,也不会特别匹配。如果没有被录取,其实也不用妄自菲薄。

 

其他暑期项目的选择原则

1.       兴趣导向

兴趣导向的观点不仅是我指导学生申请时强调的观点,更是我建议学生在选择暑期项目时需要遵守的第一原则。如果没有兴趣,那么千万不要选一门你不想上的课。这不仅是财务的损失,更加是生命的浪费。各个学校的暑期课程一般都会有课程提纲介绍,仔细阅读课程提纲,了解课程大致内容。如果还是觉得不够的话,那么深入的研究下授课教授的背景经历,甚至相关领域的论文摘要,这些都可以帮助你更加深入的了解这门课是否适合你。

 

当然我们要做一个重要的区分:严肃兴趣VS偶发兴趣。这个年代的学生普遍兴趣比较多元,比如有人喜欢犯罪心理学,有人喜欢法医鉴定……但是当你愿意扎实深入的把这个兴趣作为严肃的兴趣来对待时,很多事情就会有不同了。比如喜欢法医鉴定的学生,我会严肃的问他们生物学领域的基础准备,以及对于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的确定性,是否真的考虑法医成为自己的未来职业?继而面对通常来自父母的不理解和责难时的应对策略?这些问题一旦学生深入思考过后,其实很多答案自动被排除了。

2.       轻易勿选初级导论类课程

选择上夏校的学生五花八门,背景各异,而学校不同领域课程确实有不同的prerequisite前置课程的要求。所以课程里会充斥很多初级的入门课程,这类课程通常会带有Introduction之类的字眼。我会建议学生,一般不要轻易选带有导论类字眼的常见课程,比如微观经济导论,心理学导论,或者编程导论。原因很简单,这些常见学科的常见初级课程,学习渠道非常多,你完全不用花费如此巨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去学习这些其他渠道也可以轻易获取资源的课程。当然一些复杂度稍高的课程,比如行为经济学导论,社会人类学导论等,因为本身作为领域内热点区域,从其他渠道相对难以获得,那这种导论类课程其实可以算作例外。

 

3.       学分的必要性

各个大学的暑期课程可以简单的划分为2类:学分课程 VS 非学分课程。学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学生顺利完成课程和考核之后,可以取得成绩证明,从而在未来的大学专业学习时,根据实际情况抵扣一些基础课程的要求。而未来大学在考虑学生是否可以抵扣基础课程时,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看学生暑期学习的课程是否具有学分。通常有学分的课程,要求会稍微高一点,所以为了确保取得一个漂亮的分数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得不考虑。

 

然而不是说有学分就是万能的。如果你恰好感兴趣的课程是非学分课程,但是你综合研究后发现,自己确实很喜欢,那么也完全没问题。我在北京实验中学的一个学生,一直对经济领域感兴趣,经过反复调研后,发现康奈尔大学的一门讲述循环经济的课程,她特别感兴趣。但是这个课程很新,完全是案例分析讨论,没有学分,经过反复纠结后,她还是选择了这门课,后来这个被证明为她最为正确的选择。因为通过这门课程,她学习了很多循环经济的案例,从中国古老智慧的桑基鱼塘,到南美秘鲁人的案例,她开阔了眼界,加深了认识。这门没有任何学分,大学在未来也基本不可能给她抵扣其他课程要求的课,反而带给她最大的价值。

 

4.       暑校与ED,EA学校的一致性

很多家长会想是否所选的暑期项目的大学和自己EA,ED申请的大学一致,会有加分。其实,这种情况只能说有一些相关性,但是根本谈不到因果关系。宾大的LBW夏令营明确自我声明这个项目的录取与沃顿商学院的录取彼此独立,但是差不多大约这个项目里30%的学生能够进入沃顿;斯坦福的人文夏校里也有一部分同学会成功录取斯坦福,但是仍然数据仍然难以体现出显著相关。

 

每年确实有参与了某个大学的暑期项目,然后顺利的录取了这所大学ED项目的案例,然而大量家长看不到的案例是,参与了某所大学的暑期项目,但是最终被拒绝的故事。同样,参加了A大学的项目,最后录取了B大学,这种情形也很常见。录取委员会人的思维早已足够复杂到剥离出仅凭地点一致来筛选学生的境地,所以,还是让我们回归到更加本真的兴趣状态。你为何选了某门特定课程?之前有哪些相关经验?课程中的成长和体会?对于未来职业和学术兴趣的影响?这些才是他们关注的内容。熟悉哥大的哪个图书馆的椅子舒服,了解西北哪个食堂的晚餐好吃,这些内容,太初级了。

5.       暑校参与的时机

很多9年级的家长着急想让孩子踏上夏校这班车,但是又不太确定选择什么课程;10年级的学生担心暑期课程与标化考试培训产生冲突,影响后续的备考安排;11年级的学生担心暑期课程与申请文书创作等工作产生矛盾冲突……这些都是现实主义的考虑因素。很难说清楚哪个更加重要,所以每个学生还需要冷静的根据自己的独特情况去分析。唯一的建议就是当你深思熟虑做出决定后,希望不要后悔,不要用“如果。。。。那么我就。。。。”这样的语句去感慨自己错失的选择。

 

若干常见问题

9年级的暑假是否要上夏校?

我其实对于9年级毕业生的夏校选择还是有一定看法的。前面我认为夏校不要去上一些太过初级的基础课,但是9年级的学生,知识储备和体系都不完整,经历也相对单薄,一般来说只能去上没有前置课程要求的基础导论类课程,这个倒也非常正常,所以,可以作为例外。但是我仍然不推荐去上经济学导论之类的课,反而你可以去上社会学导论,人类学导论这些AP课程中不会提供的领域,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也不要随便去上多变量微积分,线性代数或者编程语言这类课程. 最后,讲一句真言:也许9年级暑假是孩子最后一个可以没心没肺的尽情享乐的假期了,一旦度过后,从此便进入系统的,有目的性的准备阶段,所以,利用这个升学前最后的机会放松,也未尝不可。人生有时不需要那么精密的设计。

 

董老师,你可以给我推荐夏校课程吗?

这个问题问的不对,我教给学生的应该是一种思考处理问题的方式,而非一个现成的答案。看过文章后,学生应该自行掌握夏校具体课程的筛选方法,然后贯彻执行,而不是等着老师的推荐,毕竟我爱吃羊肉,可能你却只喜欢海鲜。毕竟大学数量有限,选择那些除了名气外,地理位置,暑期气候你也都满意的地方,去具体筛选,工作量也没有那么大。

 

国内的学生是否一定要上夏校?

相比于美高的学生,在国内读高中的学生,我还是推荐有机会去美国的暑校学习一下的。毕竟真实的体会下真正美国大学的课程体验,与教授同学互动讨论,每日浸泡在纯英文环境,还是有帮助的。

 

夏校的推荐信会有很大帮助吗?

夏校体验除了学习课程,扩展眼界之外,拿到推荐信似乎也是很多学生和家长的预期。中美两国其实都是人情社会,这种想法在美国人中也很正常。然而,推荐信的问题却比较复杂。一般来说,承担暑期教学任务的有大部分是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员或者刚刚博士毕业新近拿到tenure的助理教授,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除了夏校课程外,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处理。通常,成绩拿A,课堂讨论中有多次精彩发言,作业也表现出众,才有可能让别人在繁忙的任务中稍微对于你有些印象,基于这样的基础,提出要推荐信是合理的。但是即便这样,对方的推荐信也有可能是模板,而你根本看不到。AO自然是见的多了,可以轻易的分辨出这种看似华丽的洋八股其实啥都没写。所以,如果真表现出众,且有愿意为你助威的教授推荐信,那么皆大欢喜;如果真没有,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这原本就是生活的常态。

夏校必须在美国上吗?

当然不是!美国的教育体系比较完整成熟,夏季项目安排比较多元,所以很多人自然而然的考虑来美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就是唯一选择。如果你的法语已经学习多年,并且很喜欢法国,那么为何不去法国参加原汁原味的法语夏校呢?如果你感兴趣东北亚局势,那么日本或者韩国大学的夏季项目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你也许会失望的

生命的复杂性在于它远远超过你对事物的常规预期和规划。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比较,你选了一门课,但是直到你坐在课堂里经历一段时间,你可能才会发现其实这门课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这种情况太正常了,请相信我,你并不孤独。如果你很早意识到这个现象,那么争取协商换一门课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换课不成,并且是在难以忍受,那么直接退出,不要继续浪费时间也是好的选择。我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就是委曲求全,默默忍受,最后既浪费了时间,又搞坏了心情。

 

其他替代性可能

当你把思考模式置于一定的框架体系时,那么你的思维和决策其实潜移默化的就受制于这个框架体系了。比如夏校就成为唯一的选择。其实考虑暑校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还有哪些替代选择?仅仅因为大家都去上暑校,并不能够成为你也去暑校的原则。如果你感兴趣新能源和新材料,恰好有一家海归博士创立的新公司做薄膜电池研究,需要暑期实习生,那么这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你感兴趣于研究精神疾病,并且说服了精神病院的医生安排你当研究见习,那么这也是好的选择;如果你喜欢商科,假期在自家的公司企业里生产运营一线,当帮工,干杂活,真实的投入到第一线的工作中,去观察,感受,反思企业经营中真实遇到的各种难题,那么这也是好的经历……

 

如果你是在不喜欢与他人打交道,并且喜欢一个人独处,那么假期里精挑细选一些有价值的书籍,认真严肃的读书,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此外,如果你讨厌旅途劳顿,就想对着电脑学习,那么Coursera上的课程也完全可以满足你的目标,当然最好是多花点钱买一个certificate,因为有了这个认证,可以促使你更加严肃认真的面对学习。总之,有价值的时间投入有很多种可能,夏校只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