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ult tolerance

我们需要一点容错率—聊聊NYU的J同学

 2017-12-20

2017 ED-EA申请季暂告一段落,今年的学生也如往年一样百花齐放,各有千秋。指导他们的过程不仅是一份良好的记录,也可以为更多的学生和家长提供参考,不乏是一种启发。本想第一篇选择这届ED-EA的最大的热点普林斯顿全奖的A同学,但是思前想后,还是从本届ED-EA的拿到NYU纽约大学传媒专业offer的J同学聊起。相较之下,J同学走过的路程对于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来说,可借鉴和模仿的意义更大。无论是对J同学本人的指导过程,或者是她的成长经历,其实饱含着这一代美高学生所经历的共性酸甜苦辣。从她的经历中,不同的美高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相似的部分,而从父母的角度,不同的家长总会找到类似的情景。

初识

认识J同学家长是在一次2017年4月的一次大型微信家长群讲座中。J同学妈妈本身是一位素质高、能力强的妈妈。在听过我的讲座后,J妈妈比较认同我的理念和观点、实力和经验,随即展开了初步的咨询。随着信任的建立,以及交换的信息越来越多,我越来越多地对于J同学产生了好奇,也逐渐地走入了她的精神世界。由于J妈的影响力,J同学可以选择、并且已经和各种国内国外顶尖的知名顾问交流过她的申请。在反复考量诸位顾问以及各顾问和自身的契合度之后,J同学主动选择和我合作,给予了我充分的信任。

 

背景信息

J同学初中就读于国内顶尖的外国语中学,初二结束后,抱着旅游的心态陪欲申请美国中学的朋友参加校园面试。想不到J同学活泼开朗的性格和流利的英语口语让招生官在接触的过程中对她印象深刻,当场热情邀约她来美国中学就读。世事弄人,一心想来读书的同学最终没有上那所学校,而原本打酱油的她,在机缘巧合之下,在两周之内迅速拿到了录取。J同学在当时便展现了异于同龄人的决策力,一咬牙就说服了父母,孤身一人来到了美国。时过境迁,旁人也许再难判断这个决断的利弊,但当初13岁的她,一个人带着两个大行李箱,就这样懵懵懂懂地叩开美利坚的大门,主动地奔向自己想要的未来。

 

作为所在学校仅有的一个中国人,J同学第一年的美国学习生活经历了一段坎坷的适应。除去语言文化上的适应,J同学也被丰富的学生俱乐部活动打开眼界。尤其令她震撼的是美国中学生在校参与的令人叹服的戏剧表演。J同学利用代表初中学校参加莎士比亚节之际,见识到了一所当地极具实力的私立走读学校的专业剧院,扎实良好的学生戏剧传统顿时在她心中种下了草。在J同学和我沟通的过程中,她提到自己不认为只有高排名的寄宿高中才会给自己最好的发展。尤其是如此难得的艺术资源,不仅让她抱定了高中阶段想要参加戏剧社的想法,更让J同学决定高中只申请了这一所走读私立中学,一举拔筹。当我听到这个故事时,第一次心里隐隐地感觉这个孩子还有点意思。

纵横江湖多年,我已然对于各种高分学生逐渐适应甚至麻木,但是每年仍然能够被那些以超低年龄,却收获超高SSAT和TOEFL的分数的小朋友所震撼。但是斩获高分的学生和家长却将目光关注于为数有限的私立寄宿高中,反而造成了这些学校的过分竞争。本文无意讨论寄宿或者走读高中的优劣,但是J同学在选择学校时的理性和独立思维,确是我认为难能可贵的。这也是我一直非常推崇的素质。抛开那些虚妄的排名,浅薄的比较,选择一所真正适合自己的学校,能够充分利用好学校的资源,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高中生活的复杂性以及快节奏让很多初来美高的学生不太适应,即便对于那些提前一年来学习的学生也存在相当大的考验。选课时的迷茫、开课之后的繁忙、甚至对于所选课程难度的后知后觉,是每一个初来美高的学生都要面对的尴尬。J同学在九年级时也遇到了不小的挑战。由于家里长辈的突发健康问题,J同学在学期中不得不往返中美之间若干次,累计缺课达数周之久,这直接导致了GPA的严重下滑。J同学事后也尽力地去和老师沟通,付出了诸多努力,尽量减少缺课所带来的损失。

 

9年级的暑假,J妈做了很多功课,给J同学安排满了日程进行各种课程的预习与补习,以期10年级课程迎头赶上。然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不靠谱的寄宿家庭,中美课程差异,总之,J同学10年级的2门理科课程由于种种原因,依然情况不算理想。申请季的过程中,J同学对于这一段经历的反思成为我非常欣赏的文字,而在那个时点当下,我能够感知到年幼的她在面对生活的现实在转瞬无情之间撕下一切温情脉脉的面纱后的那种惶恐和迷茫。我相信她的这种体会并不孤独。

 

标化

进入升学季后,J同学面临了非常大的同辈压力。周围同学取得各种漂亮标化的信息不断传出,别人家孩子的各种录取结果也成为J妈口中不时提出的话题。美高的学习任务极为繁重,课外活动也安排的极为丰富。J同学将精力大量地投进了校内学术和社团,在分配给SAT备考的过程中则略显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使得她只能利用有限的寒暑假去参加各种培训班。略微遗憾的是即使经过J同学的努力,最终SAT分数虽还不错,但仍没能突破自己和家长的预期。

 

这种情况其实非常常见,在我长期的留学指导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学生,无论是平时的日常生活学习还是论文写作,本身的英语应用能力都非同寻常,但是标化考试的分数却考不高、不能准确地反映其真实水平。这时便需要通过文书、活动等多个方面去完善,展现给招生官一个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更加立体的自己,这也一样可以取得良好的申请结果。

 

课外活动

进入高中后,尽管学业压力繁忙,J同学依然不忘自己的初衷和爱好。学校戏剧社成了她高中四年倾注全部精力的土壤。戏剧社作为该校最具实力的社团,想要成为其核心人物也要付出额外的努力。从9年级时的灯光剧务打杂,到10年级逐渐在不同剧目中从配角努力到主角,直到11年级凭借实力晋升成为导演。作为戏剧社社内唯一的国际生,J同学在这一众美国本土孩子竞争激烈的戏剧社实现了逆袭,并开辟了一条独一无二的精彩道路。不仅如此,J同学还筹建了所在高中的国际学生社团,并在其他一些小社团中承担了领导职务,体现了其极大的领导组织能力,不失为一个亮点。

 

选校

我们交流的过程中,J同学对自己未来的规划非常清晰。在反复权衡所在高中历年申请结果、自己的GPA以及标化成绩、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学校专业设置、校园资源等等,J同学和妈妈一起选择了NYU纽约大学作为ED的学校。在专业的选择上,我们结合了J同学的兴趣方向和其高中的社团领导经历,选择了传媒。不仅在ED的选校上,在其他学校的确定中,J同学也体现了过人的成熟与理性。当今天排名仍然是绝大多数中国家长和学生定义成功的唯一标尺时,J同学已然在若干年前就洞悉了更加核心的本质。在过往的3年里,她践行着自己的理念,越发成熟。

 

文书

如同我所有的指导学生操作流程一样,我给J同学发放了素材搜集问卷。这个问卷由将近60个问题构成,覆盖领域五花八门,分别代表了我从不同角度希望获取和采集的信息。通过这个问卷的回答,J同学的思想、阅历、感悟和体会逐渐地丰富鲜活起来,从一个数面之缘的粗浅印象逐步扩展成为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随后,我根据她回答的内容,进一步提出了新的更加深入的问题,以期获得更多表象之后更加深刻的思考。随着这些信息的逐渐展开,我也重走了她的成长之路。

 

以13岁的低龄求学海外,J同学其实经历了很多很多的挑战。各种如意和不如意,真正能与父母分享的可能只有十之二三,更多的部分J同学选择了自己静静地消化与和解。其实也正是在这个独处的过程中,J同学实现了成长与成熟。

 

通常我会引导学生进行二阶思考。人们惯常的思维是线性的、直接的、一元的,而我在指导学生写文书时,希望看到的是超越这些表面直觉的深入思考。通常我也会反复考量学生第一个想到的文书题材,但是对于J同学,无论怎么启发和沟通,我发现,她的话题总能扯回戏剧和戏剧社,于是我们选择了这个主题。但是我一直启发和告诫她,切不可陷入让人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的俗套文书套路中。

我们设定的主题相对直接,通过戏剧社的经历体现自己的成长,用自己热爱的事物来描述自身价值。不过这个任务也不好实现,各个大学的AO不乏有许多看过类似的文书,他们通常在看到开头之后,就知道申请人大致想讲述什么故事。如何让他们跳出思维的习惯性框架,并且收获一些情理之中但是意料之外的内容非常重要

 

出于多年的演出经历,J同学最初写文书的时候,经常容易陷入对某部剧的详细描述,并且会不由自主地通过对人物的塑造的细节来体现自己的熟稔。比如,为了演好一部剧目中的底层人物,她开始了大量的阅读。又比如,为了导好一场戏,她自创以线绳标记舞台走位的方法。但是这种情况很容易陷入了自说自话的境界,对于并没有接触过戏剧舞台的人来说,不容易产生联系感和认同感。大学AO并不一定会理解这种细节信息,难免有点堆砌自己阅读量的感觉。

 

改进了这个问题之后,J同学提炼出来了另外一个境界的感受,那就是自己学习到的同理心。宗教背景的学校活动熏陶、以及对于戏剧角色的把握,使得她在同理心方面有了基础支持。这个过程中她的文字总是若隐若现的体现出来了一丝condescending的意味:总是喜欢把在国内做的贫困地区的参访以及志愿者等活动加入文字里。从她的角度很好理解,都是自己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的活动,同时也体现了自己对于行胜于言的践行。但是这样的文字所传递的隐含意思,以及过于着急的想展示的感觉并不好。文书更重要的是让读的人自己看到你想表达的,而不是你去告诉读者你希望他们看到什么。

 

继续否定了这样的文字之后,我把J同学推到极致的地方,让她用做减法的方式告诉我戏剧社留给她最核心的内容。反复思考后,J同学告诉我戏剧社教给她两件事:通过塑造不同的角色而全面理解复杂而丰富的人生以及通过演而优则导的经历实现了个人的成长。

 

我觉得这样的主题本身足够凝练,也代表了她最大的收获,于是开始指导她如何推敲细节,去支持这样的论点。在人物塑造方面,我们提炼了核心的一句话:我,今年只有17岁,但是我在舞台上经历了95种不同的人生。在领导力方面,J同学最开始也提供了很多琐碎的细节,比如如何在全部美国本地学生的戏剧社团中成为导演,比如如何了解不同剧目的服装配置,调度不同的剧务灯光完成任务,零食创可贴都贴心安排等细节来支持全体演出团体。但是最后在我的指导下,将领导力从琐碎的细节提炼到计划、交流、配合、协商、设定视野等等更加高大上的角度。尽管我们总说不能将大道理强加于AO,J同学的主文书经过十几稿的修改后很自然地体现了她本身所具备的能力与眼界,真正做到了精炼地传递最独到的自己,而非用力过猛的升华。娓娓道来又不容轻视,至此,主文书完美的在650字内完成了任务。

接下来的附加文书需要结合NYU的特定学院和专业去设定。在选择了NYU非常具有特色的传媒专业后,我们开始了附加文书的创作。第一稿的内容也是惨不忍睹。彼时,J同学对于附文书的方向感到茫然。相信这也是许多申请季刚开始写附文书的孩子所面对的。把握对学校细致了解和突出自身优点的平衡,是一个需要大量经验的微妙积累。经历了无情的批判之后,幸好信任的建立已经使得她充分相信我的专业角度,并开始积极改进。J同学之前无意中提及的剪纸手艺,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这个看上去极为中国化的东方民间艺术形式,恰恰是文化的重要体现,而剪纸本身也帮助初来乍到美国的J同学成功的收获了同学之间的最初交流和友谊。从学习剪纸传承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到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设想,恰恰契合了J同学对自己大学四年所展望的思想交流,并体现了她对未来实现自我价值的规划。于是一个也许容易被遗忘,并且极具东方特色的艺术特长在繁华的纽约大都市起到了它的作用。

 

后记

J同学写好NYU的文书后,有如神助,一时间创作灵感源泉打开,各个其他学校的文书很快完成。从哲学课上的辩论,到多元成长环境下产生的文化碰撞,乃至自己对时势现状中较深层次的理解,尽管这些申请RD学校的文书因为ED成功没有用武之地,但篇篇都相当精彩。

 

在这期间,她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文书,而是一次她在自己朋友圈的分享。这次朋友圈的分享内容,按照她自己的说法是和自己的母亲就一次应试教育和成绩发生了争论,一气呵成写了一篇完整的文章,望能在妈妈面前据理力争。我倒觉得这篇文字基本代表了这一代美高学生共性的探索与纠结。现在摘抄以下部分,供大家赏析:

 

“……仔细打量着这个时间表,它不仅仅是一个青少年的行程,更是一台精密的仪器。它是我的父母给我铺好的最科学的一条阳光大道。‘你上上奥数,发散思维’、‘你学学钢琴,陶冶性情’、‘你练练口语,英语一定要好’等等,后来,现实也确实证明了他们的正确。奥数竞赛拿奖,可以帮我升学;钢琴九级然我成了别人口中的才女;英语好更是让我得以来美国之后几乎没有语言关。比起大多数同龄人,我拥有一条由他们的经验、智慧和辛苦累积出来的平坦无误的阳关大道。”

 

“平坦无误,无误,无,误。没错,这个系统如此之精确,它不可以出现差错。差错,我承担不起,我父母承担不起。我每一个和我一样的小伙伴,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家庭,没人承担的起……”

 

“……有些事发生了,它非吾所愿,非吾不尽心,非吾不尽力,可它还是发生了。我把自己封闭起来,我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个‘错误’。系统里,一帧一帧都是排好的,没给我容错的机制……”

 

“……不是我一个人,也不只是留学生们,所有背负着期望的孩子,似乎都没有给自己留容错率……这个社会教会了孩子如何去奔自己的前程,如何去做那人上人的分子,却没有告诉那些成为‘分母’的孩子,如何去面对人生的不完美……”

 

“……容错率不仅给了孩子发展的可能,也给了他们发展的勇气。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那个分子,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被大多数人肯定。他们的价值从何而来?源于他们自己……有了容错率,少了一点逼上绝路。社会这个机器里需要高精度的零件,也需要小螺丝。我不觉得我的价值在于爬的多高,我要做到在我的位置上,不论高精尖还是小螺丝,都无可替代……”

 

“……错了一步又如何?可贵的不是一步不错,而是直面差错并有能力纠正。我常常想,哪些不给自己容错率的人,是否都是自卑的,他们害怕自己无法修复自己的错误。我也常常想,一个没有试错的成长会如何,究竟是不经风雨,亦或是经不得风雨?这个答案不重要了。那些负重前行的人,他们走的艰难,且长远。”

 

这段出于J同学的话,是我认为整个申请季最精彩的文章。这篇不指向任何大学的文章,恰恰是我认为最好的文章,因为它精准地瞄准了这个时代背景下,一大批学生和家长的共同问题,并完美的提出和论证了有效的解决方案。真正看懂了这段文字,其实也就解决了很多家庭内在的矛盾。这是时代共同病症下,一剂清醒有效的药方。所以,在这里,我把J同学的这篇朋友圈随笔《我们不缺好的资源和无微不至的关心,我们缺那一点容错率》再次分享出来,与大家共赏。

 

年年岁岁申请季,这是一段忐忑又艰辛的旅程,也是一段收获肯定的成长。J同学身上所体现的思想和高低沉浮,也代表了诸多应届学生的经历。很高兴可以在这段旅途中为J同学保驾护航。她的成功可以带给更多人共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年少出国的美高生是如何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进而扬帆远航。同时,非常感谢J妈在申请季的放手和充分信任,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整个申请季是紧凑而愉快的!

 

附录

2017-2018届应届申请我指导的学生数量有限,不到10人。截至美国当地12月19日,录取结果基本已经公布完毕,部分取得的结果如下面所示:

 

  • Princeton  1名  全奖
  • Duke 1
  • UPenn  1
  • Northwestern  1
  • NYU  1
  • U Chicago  1 

 

 

如果说长年做顾问最大的乐趣是什么的话,我觉得可能是总能遇到有趣的灵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