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ation from celebrity

名人推荐信之只手遮天

2016-11-11 文:

越是到了截止日,家长和学生越发着急。当学生们集中精力冥思苦想,如何在最后时刻提升文书质量时,家长们在用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处事规则来考虑如何帮助孩子提升竞争力。

过去的几周,我与一位手眼通天的家长在讨论,他在纠结到底是找杨澜写推荐信而让孩子申请哥伦比亚,还是找林毅夫写推荐信而申请芝加哥。“这些人,我都是可以一个电话找到的,只不过不确定到底找谁比较好。”“要不是孩子不喜欢MIT,本来我要找张朝阳亲自推荐的。”这个家长补充道。京城混迹久了,我可以轻易分辨出谁在虚张声势,而谁真有实力。而眼前这个家长确实有这样的实力,因为无论从他秘书的行事方式和他经过验证的名片来头,我都可以确认。

 

“我觉得结合您孩子的实际情况来看,现在临时找这些知名校友作为推荐人,基本上没有什么用。”然后我把结合他孩子的实际情况的分析详细的阐释了一番。最后得到的答案是,他再考虑考虑。与他的对话,让我回忆起了从事高端留学申请指导行业这么多年以来,亲眼见过的神奇推荐信和神奇推荐人。之前在北京的日子,偶尔还会有学生家长为了展示实力抑或保证沟通效果,他们会把这些神奇推荐人和我一起约在高端场所饮茶品酒,共商大事。其实,在我内心里是很无视这种所谓名人推荐信的作用的,但是为了让家长开心,每次不得不勉为其难的字斟句酌,既要满足名人的面子,又要维护家长的舒心。但是从我内心来讲,尽管每一个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不同,出发方式会有差异,但是在大学录取这个公平的较量场,每个人应该比拼的是个人的实力和潜力,而绝非家长荫蔽,所以,我从内心来讲比较抗拒所谓名人推荐信。所幸绝大多数名人推荐信都终归黄土,除了给学生心理带来正面负面的波动外,无甚影响。

神奇列表:

1.    前国务委员,两院院士;

2.    前两桶油之一总裁;

3.    TOP3央企之一总经理;

4.    前四大国有银行之一董事长;

5.    前一行三会之一主席;

6.    发改委副主任;

7.    外交部副部长;

8.    财政部副部长;

9.    交通部副部长;

10.铁道部党组成员;

11.各个省市司局地厅级领导干部;

12.各种纽交所,纳斯达克,A股主板,创业板上市公司CXO;

13.香港娱乐+地产大佬之一;

14.各种大学教授,研究员……

15.杨澜,陈凯歌,谭盾,郎朗,李开复……

 

当然除了中国各种神奇人物之外,还有外国神奇人物,比如旧金山市副市长,奥巴马哈佛法学院同学,罗姆尼竞选团队高级经理,NBA赛队老板,中美贸易促进会副会长,美国知名智库主席,著名律所合伙人,IMF,WorldBank 高级职务人士,美国国会参议院议员……

 

总之,神奇列表里的人物,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因为我们永远都不可否认总有一批手眼通天的家长,通过各种间接直接的关系,找到各种渠道,从而获取推荐信。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而呈现给我了一个奇妙的观察角度,来近距离观察和了解这些神奇人物的行事规则。

 

公允的来讲,这么多神奇推荐信里,还是有极少部分写的非常出众的。对于学生本人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绝大部分推荐信基本只当个乐呵,在茶余饭后用以消遣和娱乐八卦之用。而这里面的差别其实很简单:看推荐人与申请人是否有相对较长或者较深刻的共事经历。一旦有了这种共事经历,那么推荐信的内容相对都会言之有物,合情合理;而如果只是关系嵌套,那么推荐信内容基本都是辞藻华丽而空洞无趣,看似洋洋洒洒讲了一大堆,但是真正有用的内容没有一句。

美国大学的录取官并不傻,附加推荐信是否会增加录取几率是一个复杂的情况:

  1. 他们会严格考察附加推荐人的推荐信内容与申请人的经历匹配,从中寻找到诸如接触时间,接触频次,接触深度等核心信息。如果双方确实有共事经历,并且通过接触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那么无疑,推荐信会加分。
  2. 知名校友的推荐信的通常会对本学校起到较大的作用,但是对于外校效果一般。当然如果这个知名校友知名程度太高了,那么光环效应也会扩展。当然这个规则仍然遵从第一条原则。
  3. 中国人理解的影响力,美国人有时无法理解。比如上文提到的某部副部长,这个职位在中国自然是位高权重。一封来自领导的认可,甚至可以是基层公务员平步青云的保证。但是放到美国大学录取委员会看来,他们很难要理解,中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的实权政府部门的领导(想必会忙于政务),为何会对一个中学生提供如此多的厚爱,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二者不可能产生关联和交集。

 

美国大学的招生录取的特殊政策,使得学生们必须提交来自第三方的评价即推荐信。而国内家长和学生对于这些推荐信却又很多误读。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

 

1.   推荐信是申请材料中有机的组成部分

申请美国大学时,硬性的高中成绩和标准化考试成绩是纯粹客观的指标,而申请人本人的文章是纯粹主观的陈述;夹杂在二者之间的推荐信,同时兼具了客观和主观的功能。比如,推荐信不是学生本人所写,所以相对比较客观,方便学校了解学生在师长眼中的形象特征;同时推荐信又来自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所以避免不了主观倾向。正是这种亦真亦幻,半黑半百的特征,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传递了学生的一些有效信息。

 

2.   神奇推荐信的益处

如果机缘巧合真的和神奇人物有了一定的因缘际会,并且真的有了共事的机会,那么通过自己的软硬实力,可以拿到这些推荐信,本身体现了学生的出众的能力。神奇人物的背书是对于学生的认可,一定会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3.   神奇推荐信的弊病

但是大多数人能够获得的神奇推荐信无非是父母和家族交际所得,基于各种利益置换的基础上,所以本身没有实打实的交情,内容一定是空洞无物,尽显浮夸。这样的推荐信提交后,非但不能起到积极作用,反而会使录取官立刻反映出学生喜欢采用这种蝇营狗苟之交易,不是很诚实。

 

4.   老外推荐信的效用

一般来说,老外的推荐信不太会轻易交给学生代笔,即便偶尔情况代笔后,他们也会严加审阅,所以可信度相对较高。但是老外推荐信的一个问题在于,对于他们是否具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和足够深厚的交情。这个关乎到他们是否愿意和能够写出高质量的推荐信。我有机会看到了大量外国老师写给学生的推荐信,综合来看,夸赞程度远远超过紧奉谦虚内敛的我辈之风。他们不会吝惜用词,处处详加赞美。以至于录取官都自动的会将所有评价倒退半级甚至一级来重新理解。共事经历,决定了有话可说,言之有物,而良好交情决定了溢美之词,满篇赞扬。二者缺一不可。

 

5.   推荐人的选择

推荐人的选择除了上述的共事经历和良好交情外,还有简单的几个原则。比如,年龄长的比年龄浅的好,因为阅历更广;但是推荐人级别高低一般不存在优劣,级别高的推荐人有可能俗物缠身,缺乏对于学生本人足够深入了解,而级别低的推荐人恰好有合理的空间和时间深入观察学生本人。

 

6.   推荐人的搭配组合

最理想的推荐人搭配,一定是彼此配合,全面覆盖,同时又适度重合。比如,一个文科,一个理科,可以充分覆盖学生全科学习能力。二人所关注的学生有点应该有些差异和不同,但是却又在某些地方彼此重合,以便交叉印证。

 

7.   附加推荐信的权衡

很多家长都在纠结是否要给孩子提交附加推荐信。这其实是一个技术活,很难给出简单的判断。我曾辅导了一个下国际象棋的学生,她履历丰富,背景优秀,但是反复考试后SAT成绩却非常有限,始终徘徊。我经过慎重思考之后,建议她的国际象棋老师提供一封附加推荐信,在其中明示暗示体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强大的智力活力,从而从侧面弥补SAT考试成绩的不足。最终该学生以2150不到的成绩成功申请DUKE大学。

 

总结一下,附加推荐信本身给录取委员会带来额外的工作任务,除非必要,否则不建议持有。即便想选择加持这一属性,但是仍然需要注意,此封信的质量至关重要。至于名人,就让我们继续抱着八卦的心态尽情吃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