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moved my cheese 2

谁动了我的奶酪(下)

2016-10-06 文:

学业杰出的亚裔群像

精英高校里几乎稳定的亚裔学生数量确实很奇怪(如下图所示),尤其是我们考虑到亚裔人口数量的巨大变化时。最近10年,亚裔人口在美国社会增长了几乎50%。虽然18-21岁人口数据更加相关,但是调节后,学龄适宜人口数量从94年到2011年,还是增长了94%。换句话说,93年,亚裔学生在哈佛达到了巅峰,而后,下降了几乎50%,这个甚至比犹太人被黑的1925年还要严重。大量亚裔移民经历了第一代的贫困,爬升到了中产阶级。经济条件的改善,进一步加强了一向重视教育的亚裔居民的念名校的决心。越来越多的亚裔申请人加入了竞赛,然而录取数据却几乎维持不变,并保持统一。难道背后没有配额吗?为了更好的理解亚裔的优秀,我们了解一个背景信息。

 


前文提到的NMS奖学金由非营利组织NMSC在1955年设立,那时美国正陷入和苏联的冷战,为了识别和奖励优秀的美国青少年,并进一步鼓励他们学习科学知识而设立。选拔过程,不考虑家庭情况,性别,种族,移民背景,宗教信仰等,只看学业优异程度,做到真正的唯才是举。目前每年大约150万学生报名参赛,最终选出大约16000余名半决赛入选者(选手),以及最终8000余名决赛优胜者(选手),比例大约为1.1%和0.57%。即便是半决赛入选者已经是足够优异的成绩了,并且NMSC每年都会公布入选半决赛学生名单,通过分析寻找学生的姓氏,大家可以一窥亚裔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力。

 

例如,加州2010年的半决赛选手为2003名,亚裔学生姓氏超过1100名。也许有人跳出来反对说,加州亚裔过分集中,但是综合来看,白人数量还是远超亚裔学生三倍以上。亚裔仅占加州高中生11%,但是他们占据了超过60%的高分学生。尽管通过姓氏分析有些不尽准确,但是误差应该在非常小的范围,毕竟正常白人不会选择亚洲的姓氏作为自己的姓氏。1989年出版的一本叫做The Geography of American Achievement书中提到的现象一致。那本书中分析了1987年的NMS的半决赛优胜者名单,华裔和韩裔族群在这个名单中比例远超他们在正常人口比例的十倍。甚至占美国人口极为有限的越南族裔在这个名单中的比例竟然和白人不相上下。

 

不仅加州,其他州也反应了类似的情况。德州亚裔人口只占3.8%,但是2010年的NMS名单中贡献了超过25%的半决赛入选者;佛罗里达州亚裔人口只占2.4%,但是从2008到2013年的六年的NMS名单中贡献了15%。即便在纽约,这个全国最富足,以及最广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地区,犹太裔也是全国最密集的区域,亚裔以仅占7.3%的人口数量,贡献了几乎三分之一的半决赛入选者名单,这个里面还包含了很多贫困移民家庭的子女。推广到更多的25个州,亚裔以5%的人口贡献了28%的半决赛入围者。何其优秀。

在优异学生中大规模不成比例的亚裔人口存在只是一个侧面,事实上,如果考虑更高等级的全国学术竞赛,尤其是数学和科学领域,亚裔的压倒性优势只会更加明显。美国IMO竞赛中的中印团队几乎垄断了这个领域,计算机竞赛也是如此。尤其在进入2000年之后,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和计算机奥赛中,亚裔独步天下,大奖获得者在不同竞赛中从最低的60%的覆盖率到90%的覆盖率。亚裔获奖者英特尔科学天才选拔赛中,从1980年起,三分之一的决赛入围者都有亚裔背景,而当时,亚裔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5%。80年代,亚裔占据这个奖项的22%,进入90年代,达到29%,新的世纪,达到了36%,进入2010年后,更是增长到了64%。

 

令人愉悦的忧伤

就在所有领域,亚裔都取得了骄人的战绩时,近20年,亚裔人口在顶级学校的就读趋势却不断下降。哈佛亚裔人口下降了一半,其他常春藤也如此,即便在亚裔人口众多的纽约,哥大也出现了最严重的下滑。两种截然相反的趋势其实有内在逻辑联系。一方面,随着亚裔家庭经济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想要子女接受精英教育,另一方面,这些顶级教育机构为亚裔设定了上限配额,强迫亚裔学生进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彼此内耗。这种设定导致了亚裔学生的越发疯狂的竞逐各大学科比赛,并且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当巨大的申请人被挤进非常有限的入学管道时,竞争压力可想而知。2005年的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描述了这种令人窒息的竞争。在加州库比蒂诺的优质高中,白人学生由于无法忍受如此大的压力,纷纷选择退学。但是,难道亚洲家长有什么错吗?难道不是因为亚裔学生面临更大的压力才能进入好学校,所以才不得已而为之吗?

 

虎妈AmyChua的行为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敌意和嘲讽,但是让我们从她本身的角度设想下。她自己是哈佛毕业生,她想让自己的子女遵从同样的教育路径,同时她也清楚的意识到大量亚裔申请人的崛起却没有迎来相应的名校名额增长,所以必须付出英雄般的努力才可以塑造完美申请人。虎妈的老公是个老外,还是个犹太人,其实她可以鼓励子女通过隐瞒自己的亚裔背景获得更多的机会,但是这个决定一定会伴随巨大的个人羞辱,对于这样一个优秀且骄傲且成功的华裔女性来说,不可接受。

控诉美国精英学校的亚裔配额是一个很严重的指控,而且这些大学总是不承认。那么让我们来采用更加直接的方法来看,他们在录取过程中是否存在双重标准。每年大学都会对于录取学生进行成绩分析,HYP加上加州理工都公布了数据。HYP一直以来用非常隐秘的录取模式,而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的犹太学生限制模式。但是加州理工选拔学生严格按照学术水平,它甚至被很多人赞为全美最为唯才是举的高校。从90年代开始,加州理工的亚裔学生就读数据几乎与亚裔人口的增长同步匹配并行,目前为止,亚裔几乎占到了加州理工的40%学生数量。

 

因为加州理工的专业集中于数学,科学和工程,而亚裔学生擅长这些领域,所以有人会说这个数据有些扭曲。所以,我们家下来选取加州大学系统,尤其是五所最为顶尖的UC学校进行对比分析。1996年时,加州通过一项法案Proposition209,禁止使用种族背景作为决策依据。虽然执行的不是很严格,但是仍然可以看到录取操作时从亚裔歧视逐步过渡到无视种族的变化。2011年,这5所学校的亚裔学生数量平均约为40%比例,和加州理工无大幅差别。为了对比,我们看下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拥有美国最大的城市亚洲人口,亚裔学生也占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高分学生数量。过去的几十年,纽约市区和周边的亚裔居民增长了一倍,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二的优秀学生就读于市里最好的公立高中,史杜文森和布朗克斯科学高中,比80年代时增长了几乎三倍。然而93年时,哥大本科的亚裔人口达到了22.7%,但是2011年时,下降到了15.6%。这样的数据变化使得人们很难解释除了种族配额外还有什么别的理由。

 

沉默的亚裔与政治正确的学术圈

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在于,为何如此鲜明的统计指标和事实,除了有限的几本书之外,没有引起主流媒体的广泛注意。在这样一个鼓吹平等的社会里,最政治正确的精英大学的录取标准却带有如此广泛的歧视。之前限制犹太学生的旧行仍在,为何现在大家反而不怎么关心了呢?如果没有广泛的大众关注和政治推动,这个现状很难改变。上文提到了战后犹太裔群体的广泛崛起,随之带来了政治和媒体的压力,最终促成了犹太配额的崩塌。但是相比之下,今天的亚裔美国人既不拥有也不控制任何一个有效的媒体渠道,在电影,电视,广播,印刷媒体中,他们几乎不怎么出现。对于绝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只要媒体上没有报道的内容都基本不存在。亚裔中在政界商界的杰出人士,他们本人恰恰是这种残酷机制下侥幸存活并发达兴旺的少数异类,但是却被当做美国教育鼓励多元兼容并包的成就体现。幸好,随着歧视的日益加深,以及亚裔的逐步觉醒,已经有人开始行动了,前段时间64个亚裔团体一起起诉哈佛大学对于亚裔种族歧视,但是这条路,道阻且长。

 

美国的学术界一向以自由主义倾向闻名,无视种族差异而关注学术水平的择优录取会引起广泛的争论,而政治正确的多元化学生构成才是他们的追求。对于加州之前通过的209法案,最广泛的批评就是,它有可能削弱加州高等教育系统的种族多元性。众多州内和州外的学校一起加入了批判的阵营,以便彰显自己的政治正确。很多人提出,精英教育机构的选拔至少应该和美国全国人口种族数量大致呈正比。

我们必须记住,在之前的讨论中,各个精英高校的亚裔学生数量早已超过他们在全国人口中大约5%的比例。如果亚裔学生增多,那么必然挤占其他族裔数量,他们也许是底特律贫民窟的黑人,或者阿巴拉契亚山脉贫穷的白人。今天的美国,亚裔人口主要居住于城市和近郊,普遍比较富裕。如果此时把精英学校的就读名额从目前的15%左右(已经是三倍于亚裔人口比例了),继续推高到30%,对于其他族裔来说,无法接受。

 

进一步,精英大学都明确强调考虑多元性,而地理的多元一定会伤害亚裔族群,因为接近一半的亚裔人口居住在加州,纽约州和德州地区。运动员也可以享受更容易的名校录取,而亚裔孩子很少在体育活动中展露头角,林书豪的成功只是极其的偶然事件。大多数亚裔也是近几十年来到美国,他们也没法享受校友传承这样的优势。此外,亚裔学生过分集中于STEM专业,也是他们可能受到歧视的另外一种原因,因为大家都在理工科的狭窄范围内比拼实力,所以造成了过渡竞争。

 

近些年来,精英学校录取政策越来越多的成为意识形态的战场,但是无论保守派还是自由派都有误读。保守派攻击平权法案,因为它带来了好多能力不足的少数族裔学生,挤占了更优秀的其他族裔的名额。自由派反击说校园应该更反映美国社会,种族多元性提供了巨大的教育福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两种意识形态都被腐败和种族偏好所影响,所以选拔出来部分既不优秀也不多元的群体。政治正确,这个貌似公允实则歧视的意识形态,在我国也多有体现。比如历史前任总书记HYB提出的针对少数民族的“两少一宽”的政策,从80年代开始奉行,直到今天,大家才意识到这个政策带来的恶果。

 

以上探讨的情况,还是只针对在美国的拥有绿卡或护照的美国亚裔居民。那么对于广大的国内同学来说,想成功申请名校的难度只能是更加放大,因为我们已然被贴上了亚裔的标签,却更进一步受限于国际学生的招生比例。但是,难度大,不意味着没有机会,那些及时调整策略,有效发挥强项,合理规避弱点,长线投入努力的同学,最后都收获了成功。如果你还有个性化的问题,欢迎预约时间交流沟通。

 

“人呐就都不知道,自己就不可以预料。你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我绝对不知道,我一个西北放羊的怎么最后来到纽约了,所以有个北大同学送我一面锦旗,说“我们都决定啦,准备管你叫留学教父”,我说另请高明吧。我实在我也不是谦虚。那么干了这十几年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大概三件事:

一个,把很多大陆和华裔同学成功送进了顶级高校,积累了很多成功案例;

第二个,摸清积累了美国顶级高校的录取特点和规则;

第三个,我还在积极帮助和推动越来越多的亚裔进入这个门槛。

如果说还有一点什么成绩就是出版了一本书,还要考虑出版后续几本书。我还有一个小愿望,就是有生之年,继续帮助更多的同学跨越这个门槛,获取应得的教育资源。很惭愧,就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