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出Winner,科科有Loser—–点评永远纠结专业选择时的决策模型
在本文展开严肃讨论前,先给大家看个乐呵。这是一篇关于北美学校各个专业的文章下面的众生吐槽。这个里面夹杂了本科生和研究生,所以涉足的专业领域可能更广。如果只讨论本科专业,那么坦率的说,选择机会更少。请大家耐心看完各类吐槽。
@飘飘女是小猪:材料。根本不可能找到工作,而且如果本科就是材料,那你过来就是把本科学的再学一遍。
@月蝉_上蹦下跳: 设计类都是过劳死
@李澍Josh:商学院是坑爹的,学经济的很少能留在美国!!
@koala要betterme:除了cs别的都别申
@三爷浑身劲:据说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因为现在放眼望去,超市收银员,司机,导购,推销员。。。基本都是学生物的。
@唔哩嘛哩哄:行行出winner,科科有loser[拜拜]分人,看自己!
@何大人Go:美国其实就俩专业,CS专业和不是CS的专业。前者不用户口再渣也能7万起;后者呵呵do you have citizenship?, oh,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bye,.
@森森推:家里没公司的最好不要申商科
@豆豆无心学习:果然看到了psychology。首先你会被拒得很惨,然后会找不到工作。
@绣绣云朵Krystal:千万别学LAW!!!千万别学LAW!!!千万别学LAW!!!当然了你是学霸就当我没说。。。。。。。
@Hoyen:如果不爱networking不爱学校活动没有internship作底子,不要赤条条一个economics major,要么double major要么找minor,不然难找工作,找到了也难找title来sponsor。大牛除外……
@船仔仔仔仔:生物医学工程,别来
@赵霹雳无敌:Tax law,被虐成狗。。。
@然潘:生物类化工类都不好找工作
@黧忧:为何PSY都是找不到工作
@小蜉蝣越肥越好:反正结论是你干脆什么都别学了,自己相对擅长哪方面自己去衡量啊,不努力的人学什么都学不好做什么都做不成
@Stellala啦:景观。。建筑。。城市规划。。。。不能再坑
@面条不加辣:Biomedical Engineering!我有一个同专业准备考医学校的朋友,她说要是想四年毕业的话一学期就要拿至少20学分[呵呵]概念大概是我这学期拿了15左右的学分已经觉得吃饭都很奢侈,所以学医之前做好心理准备!做好心理准备!做好心理准备!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必须门门拿A!!
@阿Z爱糖果:学的新闻,emphasis in PR,整天team work,写Press release到吐血,有时候连这个公司到底出啥危机了都看不明白怎么跟老美比写危机公关稿
@荷包蛋Ryota:进了business学院都不是日了狗的心情,而是被狗日了的操蛋愤恨之情[呵呵] 写assignment 分分钟想死 tutorial question的答案根本记不下来 PPT放得跟导弹一样快 分分钟想找方丈收了这妖孽
@萨布琳娜加油:千万表学actuarial,做五年也只是人家CS的起薪而已。。考试累死累活。。论bullshit远不及banking和consulting,论技术不如CS和stats,真是高不辞低不就,一辈子就为了养老金。。。
@se7en神经病:环境专业 没工作
@Elliyi:学什么都有可能会被质疑和怀疑:”这行以后能找得到工作么?” “你以后能养得活自己么?” “你确定?” 别人怎样怀疑你都行,但别怀疑自己,要不然一事无成。难道每次听到不同的意见都换专业?告诉自己你能做到,当下做好自己在做的,就以后算出了社会遇到瓶颈,只要有能力就能生存
@大睿大:别。学。化。学。
@WhiskeySour_:千万别学经济 妈的以为毕业之后是经济学家 现在全是一把泪
@fifi1074:CS听上去很好 只是我现在连自己能不能顺顺利利毕业都不知道了 和一帮子高中开始就有基础和特别聪明的美国佬比起来永远觉得自己他妈是弱智
@SergiSamper:学物理的在风中凌乱。。。
@FisheRLOVE:我把说建筑的全部默默点了一遍赞………
@苏飞Megus:以前只是对电脑看兴趣 搞了个computer engineering。后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想想以后要做一辈子码农就看不见未来
@Qian:film directing。。还是纪录片方向 国内外都是自寻死路的专业。。。
@拿桑:艺术专业 我就笑笑不说话
@拖鞋_:没有个屌屌的爹千万别学HR
@锦年:五环外我也没看到Mecanical Engeneering,后来一想也对。。。Engeneering的都做题呢,就我还在玩玩玩玩…
@为什:千万别学语言类
@空白不好:千万别来美国学酒店管理,我有两学期大冬天飘着大雪零下十几度早上六点就要爬起去上给hotel的打工课。。。帮人洗盘子或者当服务员还要交lab费。。。
@大秋酷:会计。招了一群最聪明的人去做最基本的labor work。简直是资源浪费。
@此用户正在输入:学设计的哭着告诉你,我已经为了模型4天没睡觉了
@_Yukina:看psychology被吐槽成渣我也安心了。本科毕业找到了工作我觉得我真该去拜拜神。
@allgenic-:学了金融之后发现一学期学到头只会compounding and discounting
@Andrea_-_-:回复@我要吃虾虾:机械工程,想留在北美工作还是比较好找,回国…到一个职位就再也上不去了
@俟散散:看了评论想说我是不是现在就该退学回家了…………
看完之后我有个明显的感觉:学一行,恨一行。最后一条评论更是精彩“……想说我是不是现在就该退学回家了……”。虽然这个里面有戏谑的成分,但是仍然不失为从一个insider内部人的角度传达了某种信息。孩子在大学里学什么专业,是一个家长和学生们共同思考的永恒话题。
小插曲:
为了更好的分析本文,我们先把时间切换到学生已然毕业,需要面临找工作的那一刻。如果你持有美国护照,或者绿卡,那么以下的内容与你没有什么关系,可以免去阅读。但是如果你没有以上两种证件,那么有一个词汇会与你如影随形:H1B。学生毕业后通常会有一定的OPT实习期,由于专业不同,时间覆盖1年或者3年。而OPT只是一个临时过渡身份,H1B是最重要面对的问题。H1B是一种签证类型,与学生签证F1和旅游签证B1/2类似,是一种针对外国人的签证类型,特指美国的企业和机构发放给外籍雇员的签证类型,是雇主向移民处申请雇员来美国工作的许可。
H1-B分两种,一种叫Cap-subject配额限制, 另外一种叫Cap-exempt配额免除。每年美国移民处USCIS只发放85000个H1-B签证,这就是配额。移民处每年4月1日开始接受申请,这些名额很快消耗殆尽(下图)。H1B申请递交以后,就要通过抽签(lottery)。自从美国经济复苏以后,每年申请都大大超过85000个名额。所以移民处就用电脑抽签决定谁得到签证。这么做是为了公平起见,不对公司大小、工作种类或工资多少来评价。85000个名额里有20000个是专门给硕士以上学位的申请者的。所以说你有硕士或者博士学位,你会先在20000个名额里抽签,抽不中的话,会在下一轮65000个名额里和本科生再抽。就是说拥有硕士以上学位,被抽中的机会比只有本科学位的人多。但是由于申请实在太多,这个优势在今年已经不明显,只能说本科生更倒霉而已。
(图中所示:只有在2010到2013年间H1B的申请数量不是很多,之前和之后年份,一旦放出,立刻满额)
最新财年的H1B申请人数达到创纪录的348000余份,总体中签率大约24.38%。这个数字的意义是:你经过努力拼搏取得学位,在万千找工作大军中脱颖而出获得工作Offer,然后又经历千折百转的沟通,使得雇主同意支持你的工作签证申请,然后你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几率最终拿到工作签证。如果抽中则皆大欢喜,如果没有抽中,那么你只能以OPT的临时身份停留在美国了,并且所学的专业此时就会发挥作用了。
好了,讲述完插曲,我们回到主题,下面讨论关于专业选择时的一些必要考虑和理性决策工具。
1. 尊重自身真实感受
这个鸡汤式的废话,其实反而道出了很多真理。我见过太多的学生觉得某某专业痛不欲生,其实你在询问他们为何当初选择这个专业时,理由都十分有趣:家长说好,老师说好,邻居亲戚说好,师兄师姐说好,媒体杂志说好……这里面唯一缺少的就是自己觉得好。我们的媒体喜欢追逐成功者,所以一切与财务名誉地位相关的人物的背景和行业成为了不少学生的标杆。可是问题在于,这一切外界塑造的标杆和范式,真的适合你自己吗?
这个问题其实值得仔细探讨。但是在这里,我们需要冷静面对。首先,我坚持认为兴趣是你学习一个专业以及从事未来工作取得成就的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之一;其次,我认为,“做好你自己”这句鸡汤废话,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没有价值,因为你离不顾现实理性约束恣意而为还缺少很多必要条件;最后,在游弋于两种极端状态下的学生,最好的选择就是增强自己的适应性,保持好奇心,不断尝试,坚持努力。首先要尽力探索自己的兴趣,其次要灵活面对困难挑战。做好擅长的事不难,难得的是做好不擅长的事。
2. STEM专业停留久
美国为了鼓励外国科学技术人员和工程师,特别推出了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类专业的OPT时限延长计划。通常的非STEM类专业比如文科类的专业OPT只有一年时间,但是STEM延长计划使得这个领域的学生可以最多享有3年的OPT时间。所以,如果为了增加留在美国工作的机会,那么学习STEM类别专业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STEM类专业其实涉足非常广泛,除了传统的数理化生和工程类科学外,很多农学类专业都包括在内,甚至考古学,兽医类专业也包括在列。但是注意,纯经济学Economics不在其中,只有计量经济学可以算。
3. 计算机专业好就业
让我们转换角度,看下今年最新财年的H1B的专业职位的构成,数据出资美国劳工部。前十大H1B专业和职位类别如下图。
- 计算机系统分析员(Computer Systems Analysts)26.6%
- 应用软件开发员(Software Developers,Applications),14.6%
- 计算机程序员(computer programmers) 9.5%
- 计算机其它职业(computer occupations, Allother)7.7%
- 系统软件开发员(Software Developers, SystemsSoftware)6%
- 管理分析员(management analysts) 4.8%
- 会计和审计(Accountants and Auditors) 4.7%
- 金融分析师(financial analysts) 2.0%
- 运营研究分析员 (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ts)1.7%
- 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管理员(Network and Computer Systems Administrators) 1.5%
看了各个职位名称后,我们其实尴尬的发现,基本上一半多都是计算机类学位相关。这里不得不提到H1B政策中一个非常麻烦的地方,申请人的工作必须与所学的领域相关,当然相关性可以适度灵活。比如EE专业的电子电气工程师可以申请计算机相关职位,因为二者很多领域重复,但是历史专业的人一般没法当会计,跨度太大肯定不可能。所以,从这个角度,计算机大类专业还真是一个就业利器。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适合学计算机!但是,如果你为了现实考虑而不得不学时,计算机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4. 实际可选范围
当大家仔细检索各个大学所开设的专业时,就会惊奇的发现,虽然从A到Z排列了不少专业,但是基本上各个专业都比较抽象和概括,区分不是很详细,本科专业基本不太会出现研究生阶段的细分。斯坦福大学标准的本科专业有68个,耶鲁有79个专业。听上去数目不少,但是仔细阅读后,你就会发现,基本都是常规的,数理化生,文史哲社,各种语言,各种工程等等常规的专业设置。本科阶段尤其注重打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三个领域的基础,所以,反而没有特别细分的专业设置,当然你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特别细分的课程。这个时候LAC自由文理学院的专业设置就有点捉襟见肘了,除了特别顶尖的几所LAC外,我对大量的LAC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持保留意见。
5. 双专业
美国大学实行放任自主的学习安排,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完全可以广泛选择和组合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合理搭配专业。所以,这个角度提供给大家一种可能性,如果学有余力,至少为了就业可以搭配一门STEM的专业作为自己的Double Major其中之一。那么,这样可以为就业寻找更多的空间和机会。深圳中学曾经的学霸LNC是我的学生,他在本科期间创纪录的TripleMajor,并且维持了全科A+或A的成绩,毕业时,不想工作,遂在我的指导下,成功的申请进入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系统与金融工程的全奖博士项目。目测,待其毕业时,对口的华尔街对冲基金的薪水预设可以达到30-50万美金起薪。
(图中所示:若干年前,MIT对于双专业的学生发放各自专业不同的毕业证书,但是如今,政策不在,学生只能拿到一个单独毕业证书)
6. 攻读更高学位
接着上面的例子,其实读一个博士是一个比较小众,并且独辟蹊径的选择。对于那些志存高远,并且想多花点时间研究自己感兴趣领域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极佳的选择。并且博士的训练过程比较艰苦,对人的历练很高,如果当事人注重学术之外的积累和训练的话,其实还是有很多的机会的。进可以申请大学教职当教授,退可以到企业或者智库贡献专业知识。经年累月的时间消耗虽然辛苦,但是也带给了博士生更多的优势。我当年的北京学生Z同学本科毕业于Swarthmore后,在我的帮助下成功进入Yale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师从著名大师罗伯特席勒。毕业后,世界银行World Bank,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高盛,大摩的Offer拿到手软。
如果实在没有精力和信心攻读博士,读一个硕士也不失为一个过渡选择。首先可以提升专业背景和实力,其次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时间来应对求职,最后硕士学位也可以享受H1B抽签几率更高的可能。无非多花一年到两年时间,却有这许多的优势,所以这些年来硕士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到追捧的选择。
7. 大趋势与小个体
每每遇到什么专业好就业,或者XX专业是否不好找工作的时候,我通常只能描述一个整体的行业趋势。但是能否找到工作,针对每一个个体反而是一个非常独立的事件。在号称文科就业难的口号中,我不只一次见到学习哲学,历史,社会学的学生斩获好的Offer,也不只一次次看到学习CS,EE的人颗粒无收。行业趋势只是衡量行业的平均水平,而找工作这种个性化的事情,更多的依赖的是个体差异。打好扎实的学业基础,发展出自己的核心优势,积极寻找实习机会,广泛结交人脉,主动抓住甚至创造机会,只要做到了这些,基本都可以寻得一份工作。至于适合与否,那是第二步需要考虑的问题了。即便没有找到找到工作,也不要气馁嘛:莫欺少年穷。一个当年应聘肯德基都被拒绝十几次的少年,最后也不是笑傲江湖了嘛!